第七十三章 總有鮮花能從石縫中盛開。……(1 / 2)

“彩!”以漢武帝為首的漢朝皇帝們不約而同地發出一聲讚聲,特彆是劉邦,他想到當時自己低聲下氣地與匈奴和親,不免大為寬慰,他第一次從心底裡對天幕的出現感到高興,若不然,他豈能親眼看到匈奴的末日?

而劉徹興奮之餘,看了眼尚在稚齡的兒子,暗下決心這次一定要讓皇位平穩的過渡到太子一脈,這就是天命呀!

嬴政微微凝眉又緩緩鬆開,他幽深的目光望向遙遠的北方,靠著接連幾代有為之君才使局勢真正逆轉,匈奴啊,果然不容小覷。

【“時運不濟的匈奴是熄火了,而大漢的忠誠小弟烏孫靠著大漢的全力支持,不僅平安度過了困境,還通過大敗匈奴回了血。”

“有奶就是娘,看見靠攏大漢得到了這麼多實質好處的烏孫王翁歸靡真香了,他覺得更進一步向他親愛的新任大哥表達忠心——元康二年,翁歸靡上書漢廷,表示願意立元貴靡為繼嗣。”

“元貴靡何許人?”

“其為解憂公主與翁歸靡之長子,所謂‘漢外孫’是也。”

“以其天然的血統而言,元貴靡的立場天然親近漢室,但凡他能順利繼位,烏孫一國將長久地、旗幟鮮明地為大漢搖旗呐喊。”

“漢初時婁敬獻上和親之策時,所提出的‘長公主之子繼位單於’的完美設想,未能在匈奴實現過,如今卻在烏孫實現了,不得不說,挺可樂的。”

“很顯然,事實證明了,什麼陰謀陽謀都是虛的,唯有國力的強盛才是實實在在的。”】

“說得好!”

天幕最後一句話,不止讓多少強勢的皇帝產生了共鳴。

嬴政輕蔑一笑,對於漢朝的和親,他是極為不屑的,雖然他不是不明白漢朝統治者想要借此修養生息的意思,但在他看來,這樣恥辱的、以女子犧牲而求來的權宜之計,不過是統治者的無能罷了。

不過在誅滅或驅逐匈奴後,大秦早晚也得與那些西域小國打交道,他相信大秦雄師定是所向披靡,但那地方與大秦離得畢竟遠,打下來後怎麼管理卻是頭疼的事,在六國舊地沒有完全歸心之前,倒沒有那麼多精力耗在那西邊,以聯姻來潛移默化卻是個辦法。

若他大秦嫁女,當如這劉解憂一般,在大秦強大的虎狼之軍做後盾之下,縱橫他國才是,待大秦騰出手來,再將這些秦化的西域小國納入大秦一統,勢必事半功倍。

想到這兒,他又掃視一圈自己的女兒們,暗道他的女兒、贏氏的宗女,難道會遜那劉氏女們?

而劉邦滿臉唏噓,國力的強盛啊!自己這一代是做不到了,但是沒關係,就如現在這些遠嫁的和親女注定不會有解憂的作為,但解憂的成功卻也少不了她們的默默犧牲。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為後世子孫計,是值得的,天幕已經證明了。

【“翁歸靡不僅想立元貴靡為繼,還上書請漢朝再遣公主與元貴靡結親,達以親上加親,並公然宣稱叛絕匈奴,與漢‘結婚重親’。”

“漢朝這邊接到這樣的消息,自然非常高興,也非常重視,漢宣帝特地選中解憂公主的親侄女相夫為下一任和親公主,想來也是打著親姑侄能齊心協力的主意,不僅如此,還為相夫置官署侍從百來人,讓其居於上林苑,專學烏孫語。”

“此中種種,可以看出漢室和漢宣帝對這次和親寄予厚望,他們定然希望相夫公主能繼承解憂公主的精心營造的好局麵,讓烏孫能長久地站在大漢這邊。”

“不怪漢朝態度如此熱烈,實在是解憂公主的和親職責完成得太好了,可謂大漢至今的和親公主中前所未有的。”

“解憂公主遠在烏孫生活的五十多年中,不僅讓烏孫國的立場轉變,間接改變了西域格局,她還與翁歸靡生下三子二女,而這幾個子嗣,是和親公主誕下的後嗣中,難得有名有姓、還被記載了歸屬的,除了長子元貴靡外,少子大樂為烏孫左大將,小女兒素光為烏孫若呼翖侯妻,次子萬年因深得莎車國王的喜愛,又因莎車國人想討好大漢和烏孫,在國王死後,上書請立尚在漢地的萬年為國王。”

“而除他們之外,最得她真傳的是長女弟史,弟史嫁與西域龜茲國王絳賓為妻,這段婚姻不僅算得上和親史中難得的佳話,還是一樁改變漢匈爭奪西域格局的重要事件。”】

弟史……

解憂眼睛微微睜大,有些意外地和馮繚對視一眼,她自然希望兒女們的婚事能成為鞏固局勢的一張網,但對於兩個女兒,特彆是長女弟史,她其實更希望她能嫁回大漢的,卻沒想到……龜茲啊……

劉徹滿意地頜首,對於解憂的作為,他是非常滿意的,不知道她現在出生沒有,在沒有足夠培養的情況下,她都能做到這步,要是經過特地的教育培養,成就又何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