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雲壓頂,塵土肆虐,飛沙走石,天色乍變。
草木飄搖。
人群躁動。
暴風驟雨的前兆。
楊員外與葉縣長卻故作鎮定,端坐如鬆。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將相之風,王者之氣,誰都不願輸給對方。
那就耗著吧。
“葉縣長,咋混成今天這般光景了?難不成,咱青龍縣都窮成這樣了?”楊員外眼見葉之秋一副寒酸的打扮,忍不住挑釁起來,語氣舒緩,綿裡藏針。
左右一陣哄笑。
既然老大執意要取笑姓葉的,氣氛組一定得實時跟進。
葉之秋也不惱。
端起青花瓷的茶盞品了一口茶:“嗯——這茶——”
“不錯吧?這可是蒙山明前茶,貴著呢。”
言外之意,你個土包子,喝得出來好壞嗎?
誰知葉之秋搖搖頭:“楊員外,蒙山明前可不是這味兒。”
“葉縣長喝過蒙山茶?”
那神情,正如可愛的灣灣問你吃過茶葉蛋沒有一般。
坐過高鐵沒有?
座椅有沒有靠背?
“略知一二。”
“還請葉縣長不吝賜教。”
話題唄成功轉移。
葉之秋嗬嗬一笑:“那就獻醜了,這蒙山茶品種很多,有黃芽、石花、甘露、毛峰、玉葉長春、踏雪蘭妃十餘個品種,其中以黃芽為蒙山珍品,自唐至清皆為朝廷貢品。楊員外今天所喝之茶,正是黃芽。”
楊員外不禁一怔,不禁讚歎道:“葉縣長果然識貨。”
“雅安蒙山常年雲霧繚繞,四季雨水不歇,故而其茶飽滿靈動,其湯溫潤絲滑。蒙頂明前入口,有如老壇燒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雨後茶呢?也有講究,其他地方的雨後茶葉片老化,嫌柴;蒙山的雨後茶吸收了過量的水分,嫌膩。”
一席話,聽得楊員外一愣一愣的。
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啊。
地保不服氣,指著眼前的茶盞問道:“葉縣長,你又怎麼斷定這茶是雨後茶呢?”
“蒙山日照偏少,茶葉成熟慢,所以真正的明前黃芽極品,隻在清明前三日采摘炒製。你以為隨便采下來炒好就行?那就大錯特錯了。這茶隻能由十三歲以下少女來采摘,十三歲以下少男來炒製,而這些十來歲的孩子,提前三天就得沐浴淨身,第一天可食膏粱,第二日可食蔬果,第三日可食湯汁。接下來的三日采摘炒製期間,隻能喝雅江清水,粒米不得近身。隻有這樣,才能保住菜芽的嫩,茶湯的純。”
乖乖,這得多費娃。
“故而明前入口,輕繞舌尖,湯汁猶如少女在望、少男在途,來時輕慢,去時舒緩,唇齒留香,餘味無窮。而雨後黃芽有如炎夏雷雨、東海潮汐,來得突然,去得匆忙。”
這世間事吧,越玄乎越有人信。
葉之秋說得一本正經,周圍的人聽得深信不疑。
誰敢反駁?
如何反駁?
但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葉之秋也不隻管吹。
還管實驗操作。
“再說這二茬的葉芽,雖與頭茬的明前形神皆似,往往以假亂真,讓人難辨真偽,但要是遇到行家裡手,讓他現出原形還是輕而易舉的。”
“敢問葉縣長,怎麼個現法?”
地保管家的好奇心,可能代表了他身旁每一雙求知的目光。
“所謂‘明前柔弱,雨後剛烈’,說的是明前茶纖弱無力,雨後茶吸收了大量陽光,活力十足。你取出茶水中的葉芽,用手將其折彎放到桌麵之上,明前茶不會發生任何變化,而雨後茶會慢慢變直。”
名酒鑒定三十六計。
奢包鑒定七十二法。
原來茶葉也有物理鑒定的方法!
求知欲旺盛的地保取了一根茶葉,折彎放到茶盤上。
幾個人為上前來,睜大眼睛仔細觀察著茶芽的變化。
慢慢的。
一點點的。
茶芽伸直了身子。
所有人都相信了,果然是蒙山雨後。
輪到楊員外尷尬了。
“長江後浪推前浪,葉縣長見多識廣,老夫眼拙了,失敬失敬。”
葉之秋並不想把局麵搞僵。
話鋒一轉。
“楊員外過謙了,你這茶雖說不是明前極品,但也算是雨後上品,就是在成都市,也模樣幾個人能喝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