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一聊家庭。
我來自一個離異家庭,我爸媽在我六七歲的時候就離婚了,我是跟媽媽的。
我爸媽是天差地彆的人類。
爸爸是極致的浪漫主義者,生活中追求浪漫和自我,但可惜的是,由於能力有限,他的浪漫都挺華而不實的,在婚姻中,在爸爸的角色中,他可以說是不負責任的,他平衡不好個人與家庭,是的,並不是工作與家庭,是個人與家庭,他的開銷毫無節製,雖然他花的都是他自己的錢,我媽也從來沒說他什麼,但是我能感受到他這種行為給我媽很大的不安全感,會讓我媽覺得他不是非常重視這個家庭,再加上他糟糕的生活習慣是跟他同居的人不堪其擾。
媽媽是一個典型的踏踏實實的現實主義者,生活中追求條理有序,他可以每天每複一日隻做同一樣事情,卻可以在當中尋找不一樣的樂趣。我媽是一個有計劃的人,他的計劃是潛意識裡的,他很多時候都沒有意識到他做每件事情之前都會有進行長期思想中的規劃,比如他結婚之前,他就想好了,他結婚有可能會生小孩,那就得為小孩提出個好的居住環境,也就是得買房。因此他已經準備好買房的錢才結婚,你可能覺得她有點多慮了,但是吧,我媽料事如神,果不其然,結婚一年之後就生下了我,我媽做的一切準備和計劃都不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對於我爸這種極致浪漫主義人來說,我媽的生活可以說是無聊的要死。
不合適的人就沒辦法一直走下去,所以,他們分開了,沒有電視劇那種打翻了碗狗血的歇斯底裡,也沒有小說裡那樣痛徹心扉,隻有互相祝好的平平淡淡。
影視劇中有著各種奇葩的父母,比如他們明明已經不想在一起,已經不愛對方了,在一起明明都不幸福了,仍然為了孩子隱忍著,有的編劇甚至寫他們明明早就想離婚了,但卻還是等到孩子高考結束後才火速離婚,導致小孩直接一整個價值觀崩塌。
看到這些,我都感覺特不真實,因為我父母就不是這樣。他們在分開那一刻,就告知了我這件事情。雖然每個小孩都希望他們的父母能夠一直在一起,我也不是沒有嘗試過,但我發現他們分開會更快樂,結婚這種事情不就是因為想要更快樂嗎?如果不快樂,結什麼婚啊?我也是在當時真正意識到,父母並不是圍著我轉的,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應當有自己的生活和選擇的權利,不應該因為我是他們的孩子,而束縛了他們的手腳,而我的父母也沒有困在這社會中的怪圈裡,在這個離異就會貶值的年代,勇敢地走了出來,雖然他們是性格天差地彆的人,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一直都在追求自我。
父母離異前的我和離異後的我有區彆嗎?
大概是有的,我就在這其中經曆了一次分離,這知識點是在中國心理學家武誌紅老師的代表作之一《為何家會傷人》當中學到的,孩子與父母要經曆三次分離,但我總感覺這就是其中一次分離,我更加認識到了我與父母不是整體,而是三個個體,我們要留給彼此空間,尊重彼此的選擇,不要以愛之名綁架彼此。
而不是像金星老師主持的相親節目中一位男嘉賓所述:“離異的孩子都是有缺陷的。”(不是原話,但他是這個意思)個人認為這個看法太過於片麵,非常的令人不適。
不是所有經曆過父母離異的孩子都是有缺陷的,同樣不是所有父母家庭完整的孩子都是沒有缺陷的,每個孩子在原生家庭中都能養出優點和缺點,但這不是根據父母是否離異而定,缺點稍微多一點點的孩子是父母的管教模式、社會風氣、教育製度等多方麵所造成。
一個耳熟能詳關於離異家庭的問題:離異家庭的小孩兒缺愛嗎?
我覺得這個看情況,我是不缺愛的,我雖然已經將近十年沒有見過我那麼浪漫主義的爸爸,但身邊的親朋好友給足了我滿滿的愛和安全感,最重要的是我媽身上的幸福感傳染了我。我可以很絕對的說,如果父母很幸福的話,小孩很大幾率也是幸福。
有一次跟閨蜜聊天時,他告訴我,他之前跟他媽媽聊天,聊到了我媽媽。
他媽媽:“她媽媽應該會再找一個男朋友,畢竟女人都是希望男人疼的。”
閨蜜就很嚴肅的反駁:“她媽媽可沒那麼俗,她媽媽早就超越了愛情這種境界了。”
我不禁訝於閨蜜媽媽的想法,但卻從閨蜜對我媽媽的維護中撇見她的思想,不由感歎:當今女性主義和獨立思想早已根生發芽,現代年輕女性早已不把這些情情愛愛放在眼裡了,他們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這真是一個樂於見成的趨向。
打電話跟媽媽說這件事的時候,我開玩笑道:“看來大家都覺得你是獨立女性”
誰知媽媽卻很嚴肅的跟我說:“不要跟我立這種人設,我不喜歡被標上標簽。”
是了,還是我俗了,我本以為被人誇讚都是獨立女性是個值得高興的事,但卻忘了外表循規蹈矩內心向往自由的母親最害怕被束縛,標簽就是其中一種束縛的方式。
想起《奇葩說》曾經有個辯題是關於獨立女性的,其中有位辯手說:“我們為什麼一直在說獨立女性?為什麼沒有人說過獨立男性呢?是因為大家都默認男性是獨立的,而女性是不獨立的嗎?”(我不記得了,就是個大概意思)
最近吵得轟轟烈烈的關於北大女生對上野千紙鶴老師的采訪。
又讓我想起閨蜜與她媽媽的對話。
在我跟我媽通話時,我曾向我媽表達過對於閨蜜媽媽發言的不適。
媽媽這樣告訴我:“她隻是站在她自己的角度想事情,並沒有什麼惡意”
閨蜜爸媽是畢婚族,從年少時一直互相扶持走到現在,她媽媽一直過的很幸福,所以認為幸福的生活方式就是這樣的,找一個伴侶,步入婚姻的殿堂,在雞毛蒜皮的生活中互相體諒,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互相扶持。
我突然明白了閨蜜媽媽的想法。
每個人隻經曆過一種人生,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經曆,卻總以為自己看遍了世間百態,總是在潛意識中不自覺的將自己的經曆淩駕在他人之上,卻忘記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美。
這也提醒了我,換位思考真的很重要。
今天跟我媽去公園的時候,她問了我一個問題:“你覺得對於一個人來說,能力、選擇和努力,哪個最重要?”
我答:“這個看情況吧!不同角色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