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告訴我今天有件事情讓她很鬱悶。
她今天早上跟朋友聊天
朋友說:“要是我兒子能順利找到工作,我就放心了”
她說:“你兒子高考之前,你應該也是這樣想吧?也就是你兒子如果可以順利考上一個好的大學,你就放心了。”
朋友說:“這是階段性目標嘛”
她說:“這是你的目標,還是你兒子的目標啊?”
朋友說:“哎呀,我跟你不一樣,你有能力嘛”
接著她就問我:“這跟能力有什麼關係啊?”
我說:“你跟她價值觀體係的不同嘛”
她說:“她自己都有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事情搞不定,還操心她兒子”
我說:“她就是因為自己搞不定自己的事情,所以才搞她兒子。”
我媽笑了,說:“她之前跟我說她現在人生有兩大重要的事情,第一個是供養父母,第二個是她兒子能夠找個好單位。我覺得她第一件事都做不好,還操心第二件事。而且比起她兒子,她快要退休了,找個接班人更重要。”
我說:“她就是都做不好才把成就感轉嫁到她兒子身上,而且找接班人這個事這麼麻煩,公司自會考慮,她當然不用擔心這個。”
媽歎了口氣,沒再說什麼。
我發現咱們社會裡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家人總是把自己的夢想和遺憾交給孩子來實現,就像孩子從未有過夢想和遺憾一樣,或是認為孩子的夢想和遺憾跟父母的是一模一樣的,父母把自己的成就感轉嫁到了孩子身上。
我想起了通識課上老師探討的一個問題。
(是的,通識課,關於通識課的爭議我回頭再講)
那天主題是關於青少年自殺的。
其中一個小課題是討論社交媒體對於學生學業壓力的成效。
老師美化了他的論點,說社交媒體有效是因為互聯網創造出更多渠道去輔助社會工作者完成小孩的心理疏導,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互聯網上的賬號去教育小孩如何去有效的舒緩自己的壓力,或者是幫助他度過自己的心坎。
但為什麼又會失效呢?
因為治標不治本呢,小孩更重視重要他者的想法和觀點,而不是網絡上的陌生人。
小孩的重要他者覺得小孩必須成績好,而小孩成績不好,小孩壓力就會大,這些社交媒體解決不了。
然後我就問:“所以不應該是小孩的重要他者需要接受教育嗎?”
老師懵了,隨後啞然失笑:“你說的對,但是這個更難。”
然後老師就莫名其妙開始解釋為什麼爸媽會給小朋友施壓。
說有兩種情況。
要麼就是爸媽社會經濟地位很高,成績非常好,所以希望自己小朋友很優秀。
要麼就是爸媽以前沒得讀書或者讀書不好,吃了大虧,所以希望自己小朋友很會讀書。
我們班有個人就說:“讓他自己去讀啊!”
然後我跟我同桌說:“這些爸媽應該專注於個人發展才對,真是閒的”
行了,暫時先到這吧,我想到什麼之後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