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叔牙也是聰明人,深知君臣分寸。如果直接點頭,齊桓公不會相信。鮑叔牙想了想:“死君,不可死國。管仲能一心輔佐大王,是為了報答起用他入朝為官的先帝,是為了齊國的江山社稷,是為了自己的才能得到施展,不完全是為了您。”
齊桓公鬆了一口氣:“傳令下去,明天一早,宣管仲進殿,朕要重用他。”
為解決土地問題,管仲製定了如下方案:行政上,“塔形結構”,類似於現代的軍銜,從五戶起,每級設立一個長官層層管轄。兩千戶為一“鄉”。整個齊國劃為21鄉,由齊桓公直轄11鄉,另外兩大家族各轄五鄉。不觸碰大家族的既得利益,但是為了讓每家每戶有更高的產出,很多事由國家幫助管轄。量地而征,能獲利更多,又有人幫忙處理瑣事,卿大夫們自然願意。管仲這一舉措,讓原本的領主,悄然轉變為國家的官員。卿大夫們的封地,從原本實力的體現,轉化為待遇的體現。卿大夫們怕被換掉待遇下降,不敢造反。國內一片太平。
古代饑荒多、戰亂多、沒人管的老弱病殘自然也多。管仲推行“九惠之教”,類似於現在的勞保福利製度。無需擔心未儘孝道,由於征兵、貧窮、疾病等原因無人照顧的老弱病殘,由國家的福利院統一贍養,製度一經出台,青壯年們再無後顧之憂。雖然麵對福利院內,實在年紀大、生病重、吃得多的,消耗財力較多的人,會有劊子手秘密處死安葬,對外稱“善終”。有陽光的地方就有陰影,古代社會生產力有限,管仲對少數人狠辣,是為了保存食物和財力,用於給更多的人帶去溫柔。
群雄割據,戰爭無法避免。征兵時,管仲也延續了“塔形機構”,直轄鄉出一萬人,兩大家族各出一萬。這三萬人不是常駐軍,不僅大大節約了養兵成本,也能讓這些壯年勞動力,在沒有戰事的時候,種田養家。由於沿用薑太公時期的“平戰一體”,把平時乾農活的一係列動作,作為戰爭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加上每年舉行的軍事演練、親鄰同戰、掌媒設立、贖刑製度,齊國用最少的財力,組建了當時最為強大的軍隊。
齊桓公私訪,親眼見到自己的子民歌頌他,說他是讓老百姓吃飽穿暖的明君(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不僅鄰國的百姓大量進入齊國謀生,就連他們的當權者,也紛紛派使者來到齊國依附交好,君民繁榮祥和。齊桓公覺得是時候了,突然決定大修甲兵,攻打魯國。
魯國曾經收留管仲,以及齊桓公的王位競爭人。以齊國天下為重,管仲與鮑叔牙,急忙一同勸說:“大王啊,如果齊國修甲兵,大國也會跟著增兵;如果齊國傳出征戰的訊息,鄰近小國也會加強防備。其他國家對齊國有提防之心,以後的合並稱霸難就以開展。武力稱霸的想法雖然簡單、直接、粗暴,卻最容易走向孤立。唯有以仁愛為基礎,以利益做籌碼,以信義為保障,以逼降避戰為最佳方案,把軍隊和武器拿出來向敵國展示,才是稱霸的良策。望大王三思啊(鈞之以愛,致之以利,結之以信,示之以武)”
桓公:“哼,我連仇人都打不服,普天之下,誰會怕我?誰會願意依附於我?稱霸二字又從何說起?彆以為朕不知道,你就是感念魯國的好,顧及舊情才來勸說。朕意已決。”管仲長歎一聲,目送齊桓公,帶兵遠征魯國。
齊桓公的大軍,與魯國僅萬人的軍隊,在長勺狹路相逢。齊桓公三次擊鼓衝鋒,都沒有衝破魯國軍隊的陣型。這時,魯國軍隊指揮官曹劌擊鼓呐喊:“敵人已無氣力,反擊的時候到了,衝鋒——”齊桓公兵敗回國。
長勺之戰過後,使本就困難重重的稱霸之路,變得開局不利。齊桓公百思不得其解,詢問管仲道:“朕兵比曹劌軍多,糧比他們足,武器比他們精良,怎麼輸的?”
仲:“其一,春耕時節,我們長途跋涉,遠征導致人困馬乏;其二,擊鼓三次我方已力竭,敵方第一次擊鼓進軍正值力盈(曹劌論戰);其三,敵軍是家園保衛戰,背後守護的妻兒老小讓他們不能輸;其四,一開始我們的討伐,就沒有正當的名義,自然也得不到鄰國的支持。凡此種種,望大王深思。”我在旁邊一邊記錄,一邊又分析出一條原因:要是管仲這個深諳人性的天才,跟著齊桓公一起上戰場出謀劃策,改變這場戰爭的結果也說不定。
從此以後,齊桓公或許真正知曉了自己的能力,像是變了一個人,不再任性妄為。就連對管仲的稱呼,都有了變化。
幾年後。
桓公:“仲父,國庫空虛,朕向百姓,增加些稅收吧。”
仲:“不必。與其讓百姓心生怨恨,不如讓他們主動把錢送上來。把全國召集年輕貌美的女子召集在一起,供鄉卿富商有償把玩。召集的地方,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妓院。”
桓公:“仲父,魯國封國抑商,阻礙商路,國庫裡的錢,都變少了。”
仲:“魯國的做法,讓其他鄰國的國庫,也愈發空虛,君心所向,眾利所向,派兵,打。”
桓公:“一切願聽仲父安排。”
在管仲的安排下,鄰近五國共同簽訂戰書,以齊桓公為盟主,五國聯盟攻打魯國。麵對黑壓壓的人海,魯國那相比之下,不值一提的軍隊,不得不向聯軍投降,割地求和。
就在魯國君簽好投降書,齊桓公代表聯軍,去柯地拿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魯國派出刺客劫持齊桓公,不僅要求退兵,還讓他們把魯國割讓的土地,統統還回來。齊桓公被匕首壓在哽嗓咽喉,迫不得已隻好同意。
齊桓公安全後,同盟國同仇敵愾,要再次攻打魯國。在管仲的授意下,齊桓公向大家道歉:“這件事,是朕的失誤,既然是朕說過的話,就必須儘力辦到。朕會將魯國的土地儘數歸還,至於歸還土地,對你們造成的損失,全部由齊國賠償。”
此事一出,不僅沒損害齊國的長遠利益,齊桓公還因守信,獲得了更多盟國的支持。此後,以齊桓公為盟主,與盟國為了共同的利益,進行了多次會盟。齊桓公靠著自己軍隊的強大和個人信義,竟然真的,多次做到不戰而勝,依附國越來越多(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鮑叔牙私下裡,與管仲感歎道:“現在的齊國,兵多糧足,國富民強,看來我們,對於齊桓公,可以放心了。”
仲:“還不行,沒了我們,不知國君會如何處事。”
在齊桓公成為霸主後,有一次,少數民族攻打燕國,燕王向齊國請求支援。齊桓公立刻派兵,將他們驅逐。這一次,管仲因故,沒能與齊桓公同行。燕王心懷感激,熱情地把齊桓公送到齊國境內。齊桓公說:“我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國界,這是規矩,我不能對燕國無禮。你把我送到這裡,這裡就是你的境地。”於是,就把這塊本來屬於齊國的土地割讓給了燕國。
管仲聽聞此事,欣慰地仰天而笑:“大王,終於完全學會我的稱霸方案,此後即便我不在,大王也足以獨當一麵,哈哈,咳咳——”管仲笑著,連吐幾口血。
桓公:“仲父,你怎麼了?來人,快來人……”
管仲臨終前,齊桓公來到他的病榻上。桓公詢問管仲,以鮑叔牙的品行,是否能繼任相位?以國家為己任的管仲直言鮑叔牙善惡過於分明,無法接任自己的職位。
這位跨越時代的千古第一名相,在生命的儘頭,用儘最後一絲力氣,跪倒在齊桓公麵前,哭著說:“大王,我還有最後一個忠告,我怕說出來,大王不聽啊。”
桓公:“仲父莫要動氣,沒有你的輔佐,就沒有朕、沒有齊國現在的繁榮。朕前麵都聽了,最後的忠告,朕定會銘記。”
仲:“遠離三個小人:其中一個為了幫大王管理後宮,揮刀自宮成為太監;一個為了幫大王多做些事,十幾年沒回故鄉看望父母;還有一個殺掉自己的親生兒子烹飪成菜肴,隻為讓大王嘗嘗人肉。這三個人,人格扭曲、心性殘忍,未達成暫時還不確定之目的,最容易翻臉不認人。他們幫你的時候,萬分幫你,但凡為了目的想害你也會一口致命。三人所做之事,看似感人肺腑,實則心懷鬼胎,不可不防啊(病榻論相)”
齊桓公聽完管仲的臨終勸諫,立刻罷免這三個人。可惜沒了管仲,又沒了他們,齊桓公夙興夜寐,還是有很多事處理不完。為了在晚年多享享福,這三個人又被齊桓公啟用。
趁著齊桓公的六個兒子,忙著爭奪齊國王位,三人設計圍困寢宮。可憐齊桓公風光一世,老年竟落得困死下場。直至齊桓公的寢宮,從他的屍體爬出來的蛆,爬滿宮外,屍體才被發現。此時距離齊桓公死去,已過67天。六個兒子,其中五個輪流登基又被殺,群龍無首,無人管理的齊國一片混亂。桓公與管仲共同創造的、齊國短暫的巔峰,伴隨著斯人已逝,隨之煙消雲散。
(管與齊桓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