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春秋霸主初得見
每個逝去的人,都會在曆史長河中,留下屬於他(她)的一部分。這部分,或如金礫般光芒閃耀,或如沙粒般默默無聞。無論最終化作何種形式,這些逝去者,都在有意無意間,成為曆史的一部分,同時他也點綴著曆史。
成為重遊者,參與屬於不同人的經曆,完整體會一次次,彆樣的人生。我不知何時,愛上了這樣的感覺。
管鮑之交,那段跨越生死的真摯友情,我曾身臨其境。隻可惜,我隻經曆了一小部分,如果給我選擇的機會,真希望完整地了解管仲,看看那個男人,是如何將曾經混亂不堪的齊國,治理成為當時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強大的諸侯王國。
時間:公元前685年
地點:古中國春秋時期,齊國語言文字載入完成……
我是一名齊國的史官,負責記錄齊國,王宮內發生的曆史事件。這樣也好,就讓我,用拙劣的筆法,好好記錄下,這段被後世廣為傳頌的曆史吧。
齊桓公知恩圖報,登基後,沒有忘記幫助過他的文臣智士。論功封賞,當屬他的恩師,鮑叔牙功勞最大。齊桓公拜鮑叔牙為國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受封當天,鮑叔牙就私下裡找到齊桓公,希望卸下自己的職位,把國相的位置,留給更合適的人。
桓公:“老師您不僅授業解惑,還與朕一同受儘苦難。如今我終於登基,功勞最大的您,國相之位,當之無愧。”
鮑:“多謝陛下。臣鬥膽問,以後陛下是想做一個普通的君主,享儘天下之樂事,不讓自己成為亡國之君就好;還是勵精圖治,救百姓於水火,統華夏廣袤大地,受萬人稱頌?”
桓公:“朕當然如老師後麵所言,要做一統天下的明君。”
鮑:“古往今來的君主,在一開始,大都如陛下所想。可最後,往往最多隻能做一個承上啟下的普通君主,很難有更大的作為。不是他們沒有能力,而是身邊缺少王佐之臣。臣願以身家性命擔保,管仲,確有王佐之才。”
桓公:“就是那個當初射箭,意圖殺害我失敗,現在被我抓住,關在死牢裡的管仲嗎?”
鮑:“正是。”
桓公:“你讓朕去任用一個,意圖殺朕的刺客?朕有老師您足矣。”
鮑:“君若治理齊國,有我足矣;君若欲圖霸業,非仲不可。望陛下三思。”
桓公:“朕有老師您已經足夠,至於那個管仲,沒殺他,是因為朕沒想好怎麼殺,直接斬首便宜他了,朕難解心頭之恨。”
鮑:“陛下啊。啟用管仲,是臣作為國相,提出的第一條建議。既然陛下不願采納,臣年事已高,此刻即告老還鄉,望陛下恩準。”
“你!”齊桓公氣不過,接著說:“你告訴朕,這個管仲,到底有什麼能耐?”
鮑:“寬惠愛民我不如他;理政治國我不如他;交好諸侯我不如他;禮儀四方我不如他;激發鬥誌我不如他。”
沉默良久,齊桓公改口道:“罷了,朕願意見管仲一麵,若他與老師所言相駁,再殺不遲。”
管仲在死牢中,吃了幾天苦頭,而後受齊桓公召見入宮。我在一旁記錄,同時想:假如我是齊桓公,斷然不會啟用一個差點殺了自己的凶手,召見他,不過是給自己的老師,一個麵子罷了。
齊桓公高坐皇位,打量起管仲:中年老態,相貌平平,破衣爛衫,貧苦出身,就這樣一個,滿大街到處都是的普通人,真如老師所說,胸懷大誌,腹有大才嗎?既然答應了老師,齊桓公還是直截了當的,向管仲問出了他此刻,最關心的問題:“依你看,朕的王位,能坐穩嗎(社稷可定乎)”
仲:“大王如果一心稱霸四方,並願為了這個夢想而努力,王位就能坐穩;如果安於現狀,王位就坐不穩(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
桓公:“我沒有那麼大的奢望,江山不丟就行。”我按照齊桓公的話,如實記錄。但我聽過他與鮑叔牙的對話,知道他這麼說,不過是在考驗管仲。
仲:“我要麼在齊國建功立業,助要麼殺死我以殉仁道。”聽完齊桓公的話,管仲滿臉失望,眼中智慧的光芒似乎也黯淡下來。隻見他像丟了魂似的,轉身離去,抵著押送他進殿獄卒的刀往外走。
眼看著獄卒的刀,已在管仲身上抵出鮮血,他也毫無後退之意,齊桓公佯裝勉強:“嗯,為了坐穩王位,朕就勉為其難,謀求稱霸好了。”管仲停下腳步,盯著齊桓公。
桓公:“那朕的稱霸之路,從哪裡開始呢?”管仲沒有回答,轉而抬頭望天,齊桓公不解,再次詢問。
仲:“百姓就是‘天’,百姓親附國家就安寧,百姓輔助國家就強盛,百姓背棄國家就滅亡。”
桓公:“你說得,朕也知道。種糧、打仗、收稅、建造,無論做什麼都離不開百姓。朕就事論事,無汙蔑先王之意——上一任國君,荒淫無度、頻繁用兵、胡作非為。致使宗廟無人遵循,社稷無人擁立,怎麼辦?”
管仲:“大王所說,確實是現在齊國的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土地歸屬權。齊國的土地,大部分都分給了卿大夫們,剛開始他們心存感激,可後來,卿大夫們各自為政,擁兵自立。表麵上看,大王是高高在上的齊王,可實際上,大王對這些擁有自己封地的卿大夫管束力微乎其微。毫不誇張地說,大王現在所坐的王位,不過是虛有其表。隻要向下發出的號令,損害到卿大夫的利益,根本沒人會聽,王位,形同虛設!”
齊桓公額角滲出細微的汗珠,語氣上依舊居高臨下:“你說的,朕感興趣。給管仲飲食沐浴更衣,朕與他,祖廟詳談。”
祖廟對策商討,管仲與齊桓公,談了整整三天三夜。
談話後,齊桓公叫管仲先去休息,叫來鮑叔牙問話。言語間對管仲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桓公:“老師,管仲會不會一心忠於朕?萬一他這樣的驚世大才,日後轉而幫助彆國,朕還不如,現在就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