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家尼泊爾餐廳 又回到十字路……(1 / 2)

又回到十字路口,姑娘發現那兩個倔強的人兒還在僵持中,隻是大蓋帽移到主駕駛位置的車門旁邊,取而代之在車頭前豎立個鐵質柵欄,柵欄上的油漆已經腐蝕破損,寒酸地露出斑斑鏽跡。

警察與違章者依舊沉默對峙著,周圍舉著手機做現場直播的好事者不下十餘人,他們喧賓奪主“老鐵們,老鐵們”地喊著,恐怕是把整條街的戶外主播都吸引過來了。

主播大多是小姑娘、小夥子,個個精明伶俐,沒想到裡麵還摻雜個胡子拉碴的大叔,戴著頂巴拿馬草帽,也擠在裡麵湊著熱鬨。大叔吐字不甚清晰,口條好似較常人多出了一塊,小舌頭像被槽牙咬得死死的,這先天不足並未妨礙與網友慢條斯理地交流呢。

“瞅瞅,瞅瞅啊,兩個犟種杠上啦,杵在這塊兒不道要耗到哪百年去?老鐵們,幺摸能再挺一刻鐘的給扣個一,估摸能撐半個點兒的給扣個磕一。跟大家說一下,尼泊爾的寶石貨真價實啊,我話匣子不糊弄人,這邊人傻實誠,價格隻有國內的一半。老鐵們,現在我手頭的祖母綠可不多啦,想要的抓緊戳下方的小黃車直接拍。”

哦,主播大叔的網名叫話匣子啊,聽口音還是個東北人呢。而第一個直播的小花帽擠在他的前麵,身邊多了個當地人做助手,拍攝的手機已經轉到同伴的手裡。

姑娘在路口往左向拐了,按照巴鐵店主的指示,走出一百多米便看到了那家尼餐館。

餐館的招牌上寫著尼文,越端詳越像一串串下垂的冰溜子,門邊赫然戳著貼滿食品廣告的燈箱,看圖來得直截了當,最上麵的是幾組套餐,在圓形的托盤裡有菜有肉,營養搭配均衡,花樣繁多,五色俱全,異國菜肴的誘人香氣似撲麵而來,讓人看了味蕾大開。

見餐廳裡環境優雅,衛生還說得過去,而且店裡正播放著歡快的民族歌曲,似一陣陣清風吹過耳畔。雖然看不懂是什麼店名,她也決定不再踏著泥濘費鞋底子了,拿定主意在這裡就餐啦。

“娜瑪斯待”,雙手合十的女服務生長得像龍門石窟裡的佛像,額頭正中塗著濃濃的紅點兒,手腕上纏繞著彩色的絲線。她熱情地迎接著客人,微躬著身子將其引入卡座。

“你好”,姑娘禮貌地回應著。

尼泊爾女孩麻利地從鄰桌取來菜單,菜單印刷得華麗精美,可對於姑娘來說如同天書秘籍,除了標注的價格數字碼,冊子裡的外文不知寫的是什麼意思。還是采用學齡前與生俱來的本能吧,看圖識物,效仿《俠客行》裡的石破天參悟《白首太玄經》。

逐頁翻開,先來杯飲料解解渴,“這個!”一款白白稠稠的乳液很是誘人,一眼便相中了,她示意先來上一份。再把平生所學“sheep”、“cock”、“pig”搜腸刮肚地向侍者征詢了一遍。

當說到豬肉的時候,服務生將頭橫著搖得像撥浪鼓,嘴裡連珠炮般嚷著“No”,姑娘立即猜出來了,原來當地人是不吃豬肉的。這就讓她困惑啦,聽上師說印度教是崇拜牛的,是不吃牛肉的,怎麼豬肉也不吃呀?

在精挑細選下敲定了一款,人家又將下巴微揚做最後的認定,“chicken?嗯,咖喱雞肉飯?”

“chicken?哦,chicken,chicken。”原來是自己用錯了單詞,這不禁令她緋紅了臉。

圓臉盤的服務生並未表現出絲毫的鄙夷神色,像是什麼也沒聽見,愉悅地一左一右晃動著腦袋,不失時機地為客人推薦著幾樣特色菜品。可姑娘的飯量實在太小啦,一份套餐已經是勉為其難,於是歉意地婉言謝絕了。

服務生也沒有因為她的婉拒而心生芥蒂,還取來一大杯子清水讓姑娘洗手,桌子上沒有勺子與筷子,看來真像彆人說的得用手抓飯啦。

待她返回座位時,發現飲料送來了,白白稠稠的一玻璃杯,似戴著麵紗待舞的巴格達少女,冰清玉潔婀娜多姿,看材質有點兒像稀釋的酸奶。

“哪裡飄來臭臭的氣味?難道有人在吃臭豆腐。”她的嗅覺還是很靈敏的。

可四下觀看,整個大廳裡隻有一對情侶在用餐,並沒有臭豆腐之類的影子,一人一個盤子用手抓著吃米飯,還不斷往飯上澆著佐料,攪拌均勻了,類似於蓋澆飯。

而且兩個人的桌子上隻擺著一盤菜,是十幾個炸得金黃色的球球,圍著一碗綠茵茵的湯汁。食客將汁液灌入蓬鬆的油炸食品中,富有儀式感地放進嘴裡,“哢呲哢呲”吃得津津有味呢,兩個人的臉上洋溢著滿足享受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