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一共三個室友,她已經和兩個鬨……(1 / 2)

昭昭見月 三條杠 4708 字 10個月前

此後的軍訓生活平淡如常,黎見月發揮了她人生中一貫的技能,再一次把自己變成了角落裡的小透明。她明白,自己更適合獨來獨往。因此她從不主動與人交往,逐漸遊離到人群之外。

但學校終究還是集體生活的地方。

教室不大,學生隻坐了半間。第一節專業課,向來是以放鬆娛樂為主。但作為翻譯係的新生,也不得不在開學初,就開始接受全英式的教學模式。

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課堂氛圍漸漸活躍起來。幾乎每位同學都在積極發言,然而在老師眼裡,坐在角落的黎見月卻分外明顯。

“那位同學,你也來介紹一下自己吧。”

直到身邊人拍了拍她的肩膀,黎見月才猛地抬頭,驚慌先一步爬上臉頰。她聽力一向是考滿分的,儘管不太集中,但老師這句話是實打實聽懂了。

“我...”

“要用英文哦。”

快速做了兩個深呼吸,黎見月才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往外蹦。她此刻完全無法思考,更彆提組織詞彙、語法了。

磕磕絆絆地講完一串,黎見月的臉上的無措已然到達頂峰。

老師沒有任何不耐,反倒鼓勵她:“嗯,看得出來這位同學非常緊張了。我期待你下次流利地開口。”

在聽完其他同學的發言之後,黎見月就已經深深意識到自己和她們的差距。口語,大概是她最自卑的一塊了。

一直到下課後,她還沉浸在焦慮中。這種焦慮,來自於周圍優秀人士的碾壓。

而她沒想到的是,還有更深一層的打擊在等著她。

地點,又是充滿閒言碎語的女生廁所。

彼時,她正站在最靠近外邊的第一扇門裡頭。

“我要笑死了哈哈哈哈。”

“啥呀?”

“剛剛課堂上,黎見月的發音啊。”

“哈哈哈,你不知道我忍得有多辛苦,真的好好笑。”

“她到底是哪裡學來的啊?一開口我完全沒聽出來是英語。”

“太逗了,隻能說老師脾氣太好了,完全沒笑。”

交談聲逐漸遠去,黎見月握著門把手,久久不曾挪動半分。

幸運的是,大一有專門開設的語音課,從頭教授發音技巧和細節。這堂課,拯救了黎見月連日來的焦慮情緒,以至於,她在課後也非常努力地練習。

此刻寢室裡一個人都沒有,黎見月便大膽地開了揚聲器。她的手機耳機孔是壞的,為了練習隻能挑沒人的時候。

如同嬰兒牙牙學語一般,黎見月跟著視頻,一個音標一個音標地跟讀。熟悉之後,為了檢測自己發音是否標準,又一個不差地把自己念的錄下來。

對照著教材,黎見月點開播放。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剛剛念得太小聲,有點聽不清楚,於是她把手機的音量開到了最大。

手指在課本上一點點挪動,同時記下發音不準的部分。就在她全神貫注側耳傾聽的時候,突然有人非常大力地擰動了門把手。

寢室門“鐺”的一聲打開來。

黎見月跟著身體一顫,手一鬆,手機也掉到了地上。揚聲器依舊勤勞地工作著,她笨拙而緩慢的聲音如同被放大十倍一般,在寢室裡的上空不斷回旋。

這會兒,揚聲器的音質倒是出奇得好。

昭歌站在原地倚在門邊,目光凝在地上的手機上,極輕地笑了一聲,上前撿起手機。等她遞到黎見月麵前的時候,發現對方已經變成了一隻怯怯的、煮熟的小蝦。

於是再也壓不住調侃:“發音還差點兒。”而後糾正了一句此刻手機裡正在放的部分。

“應該這樣才對。”

小蝦探出長須,飛快地拿回自己的手機:“謝謝。”

摁下暫停鍵,令人尷尬的聲音終於停了下來。黎見月攥著手機,想立刻逃離寢室。

但是她不得不承認,昭歌的發音標準又漂亮,幾乎和視頻裡的沒什麼兩樣。此刻,黎見月心裡壓抑了好幾天的焦慮和自卑,如雪崩一般傾泄而下,她站在原地,連躲開的心思都沒有。

最後一鏟雪也緊接著落下。

“口語這東西,要常練。”

昭歌的本意是想告訴她欲速則不達,但在黎見月聽來,因那漫不經心的語氣,便有了幾分輕視的意味。連同白天在廁所聽見的議論,在此刻一同湧上黎見月的心頭。

抱緊課本,黎見月突然起身,腦袋低垂,語氣卻不像以往低柔。

“我知道。”多少帶了點兒小脾氣。有尷尬,有窘迫,還有不甘。

好像終於踢到鐵板了,昭歌看著她快步走出去的身影,咽下想說的話,搖了搖頭。

走出寢室,手機震動了幾下。黎見月點開消息,隻一眼,喜悅代替了方才的尷尬。

“你的勤工儉學申請通過了。”

再次踏進圖書館的大門,完全是不同的心情,黎見月循著指示牌找到館裡的老師。

霍老師在圖書館已經工作近30年,見過無數前來勤工儉學的學生,因而一眼就辨認出來:“你就是黎見月同學吧。”

“是的老師。”

人如其名,霍老師在心裡稱讚道。

“好,接下來我給你講一下具體的工作內容,仔細聽。”

等他放好手裡的書,發現黎見月早已準備好了小本子和筆,儼然一副認真傾聽的模樣。他忽然有種篤定的感覺,這個學生,能很好地勝任這份工作。

兩人一前一後沿著一排排圖書走過,那是接下來黎見月工作的地方。她的工作內容很簡單,每天把學生歸還的圖書重新整理上架,間或還有一些簡單的雜事。

“大致就是這樣,如果有什麼問題隨時來找我,我基本每天都在。”

“好的,謝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