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者有時會無奈地說‘我家孩子誰都不怕,就怕他爸/他媽’這樣的話。當他們如此說時,內心裡大概覺得慶幸,覺得至少還有個人能管到孩子。
但從親子關係角度來說,子女害怕或畏懼養育者絕不是好事,這往往表示關係中存在較大的強弱差距。這種差距不僅因身形、力量懸殊產生,還會因暴力、威嚇等因素助長。
黃盟聽著對方的回答,在記錄簿上快速寫下“情緒——害怕”詞組,緩聲道,“媽媽很凶嗎?”
小姑娘又一次搖頭。“不凶,就是……很嚴厲。”說完又立馬補充道,“不過媽媽也是為了我好,有時候考試我確實粗心大意了。”
“嗯。”黃盟點頭應和,對這對母女的關係心裡有了一個輪廓。但這還不是問題的根源。見對方沒有那麼緊張抗拒了,他便再次將問題轉到考試上。“我們再說說你害怕考試的事情吧。聽說你上周考試的時候暈倒了是嗎?”
“嗯。”小姑娘點頭。
“可以和我說說當時的具體情況嗎?”
似是略作回想,小姑娘慢慢道:“我拿到試卷的時候就開始覺得頭暈,看東西也變模糊了,我就想湊近了看,然後好像就暈過去,其他的就不記得了”
“嗯,那你還記得那天考試的時間和科目嗎?”
“我記得是上午第二節課,考的是數學。那天其實是隨堂測驗,不算是真正的考試。”
“唔…你害怕考試,和考試科目有關嗎?”
小姑娘搖搖頭,“我之前考其他科目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反應,但沒有這麼嚴重,就是惡心想吐。有的時候可以堅持考試,有的時候不行”
“那考試之前會有這樣的感覺嗎?比如你知道明天有考試,前一晚會緊張失眠嗎?”
“嗯……”小姑娘略作回想,“沒有。而且,大部分時候都是突擊隨堂測驗,老師一般不會提前告知我們。”
“這樣啊,那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症狀的?”
小姑娘略微想了一下,說道,“兩個多月前吧。”
“兩個多月前?學校的考試很頻繁嗎?”
“嗯,老師說這樣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記住學習內容。”
“哦。你媽媽說你是從這學期開始成績下降了,是課程太難了嗎?”
小姑娘抬頭瞥了他一眼,又快速地低下頭,輕輕地嗯了一聲。
看出她在逃避這個問題,黃盟略向前傾身,用輕柔又真誠的語氣說:“你如果不說真話,我就沒辦法幫你。你應該也很想治好害怕考試的‘病’吧。”
是的,她是想治好這個‘病’的。起初隻是一次意外事件,她因為缺考沒有分數。這讓她發現隻要不參加考試就不會有考試分數,那上一次的分數也會一直保持。媽媽不會批評她,爸爸還會關心安慰她,他們倆也不會……
但到後來,即便不吃藥,考試的時候還是惡心想吐。上一次更是直接暈倒了。這讓她害怕了,比害怕考試還要害怕。
當爸媽帶她去醫院做檢查,又來做谘詢時,她雖然擔心自己被拆穿,但也清楚裝病不是長久之計。更何況,她現在真的‘病’了。
小姑娘頓了頓,拿起果汁喝了一口,又稍稍正了下斜坐的身子。開口說:“有一次我不知道吃了什麼東西,一整天都在拉肚子,就跟老師請假了。那天剛好有一門課隨堂測驗,我就這樣錯過了……”
就是那一次,她發現如果生病了就可以不用參加考試了。所以後來在一次隨堂測驗的時候,她偷偷吃了藥。然後沒一會,她就開始肚子疼。老師看她臉色慘白冒汗,就讓她趕緊去醫務室,試卷也就作廢了。這一次她又是被記缺考。
黃盟聽著她的講述,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他沒料到這件事還有“藥物”參與其中。微微皺眉問道:“你吃的什麼藥?哪來的?”
小姑娘聽到提問有些猶豫,踟躕道:“是……是我媽媽之前買的減肥藥。”說著低下頭去,聲音也低了下去,“我聽她說吃了這個藥會拉肚子,所以……所以我就……”
這聽起來就是類似瀉藥的藥物,應該沒有大礙。而且她父母也帶她去醫院做過檢查了,各項指標也都正常。想到這黃盟在心裡鬆了口氣。接著問道:“所以後來你就一直用這樣的辦法逃避考試嗎?”
“也不是每次都這樣,如果我有把握能考出好分數就不會用。”
“那你吃過幾次?”
“吃了三四次?還是四五次?記不清了。”
“那暈倒是怎麼回事?之前也發生過吃藥後暈倒的情況嗎?”
“沒有。以前吃的時候有過頭暈,但我以為那是因為拉肚子太多的原因。”小姑娘不好意思地撇開頭,“而且有幾次我根本沒吃藥,考試的時候還是覺得頭暈惡心,暈倒那次我也沒吃藥。”
“唔…很有可能是你的身體在自我暗示以及藥物的作用下,對考試產生了應激反應。”
“應激反應?”小姑娘疑惑重複。
“是的……”
因為她一直害怕考試,又通過藥物的方式來逃避。在這個過程中,大腦漸漸會把“考試”和“藥物反應”相連接,就是嘔吐、腹瀉這種情況。反複多次,大腦便會存儲加強這樣的連接。導致每遇到考試,大腦就自動釋放“藥物反應”的信號。所以就算後來不吃藥,也會感到頭暈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