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花園石亭中,幾人心思迥然,各有偏愛。
竇太後又佯裝難過,開口道:“徹兒聰慧有膽識,哀家自然也是歡喜,隻是涉及祖宗基業便也隻能挑選適合的帝王,不過隻要皇帝明白哀家之心,今日便可讓梁王立下誓言,一定保你這一脈富貴榮華。”
聞此,梁王也立馬信誓旦旦道:“母後所言甚是,皇兄自當放心。”
剛還迷糊不知方向的館陶聽到此才算明了,她的母後和弟弟這是打算換了皇帝,那她家阿嬌可怎麼辦?她的一生榮華又當如何!
隻見,半老徐娘的人往地上一跪,再次哭天搶地起來。
漢景帝不免偷著樂嗬,這位皇姐今日算是他的神助攻了!不過想要皇位,還真是癡人說夢!
宮外的少年劉徹先是被阿嬌趕了出來,後又被天象所說驚到,忙馬不停蹄趕回宮裡。
一入宮,便聽到姑姑的哭鬨聲,不用想也知曉發生了什麼。
少年有些猶豫,終是邁著步子入內,見到在場的家長們,二話不說跪了下來請罪。
館陶一見來人,哭聲停頓,指著他又是蓋頭劈臉臭罵一頓,劉徹自覺理虧未曾反駁,倒是漢景帝瞧不下去了,出聲製止。
“長公主這是不把朕放在眼裡呀!堂堂一國太子豈是可以隨意辱罵折辱的?!”
眾人:......
在他們眼中,皇帝一向溫順好說話。
尤以劉徹最為吃驚,想到自己這段時間不受父皇待見,還一直尋思是不是哪兒做錯了,現下直接被保護,當真受寵若驚。
眼見竇太後就要出聲來圓場,天幕又開了口。
【言至此,同學們是不是疑惑,連漢高祖都未得千古一帝,何以劉徹能?千古一帝是後人對皇帝的最高評價。】
竇太後:此為何意?
梁王:是說他會是千古一帝!
館陶:媽呀!這稱號夠響亮!
漢景帝:瞧瞧,這是朕的兒子。
少年劉徹:???!!!
【咱們來看看武帝大大在位時有哪些驚人舉措。
劉徹十六歲登基,年輕有誌向,卻受祖母竇太後的掣肘,少年天子學會了隱忍。】
竇太後:......
【其一,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在思想上,因儒家更有利於漢朝大一統,采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此時的儒家頂替法家和道家,後來又在思想上融合了諸子百家的精髓,在中華傳統文化舞台上獨領風騷2000餘年,受到曆代統治者的推崇。】
曆代帝王:確實如此。
嬴政:儒家?
李斯作為法家代表人物,皺了眉,“臣覺得以法治國是必要的!”
【咱們都知道曆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在始皇三十四年,儒家思想被摒棄,片麵使用法家學說,實行大規模的苛政徭役和酷烈的專政統治,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最終走向滅亡。
而儒家倡導仁義禮智信,主張在社會實踐中追求自我完善,其目標是齊修治平。
法家是以依法治國為核心,儒家是以人們的道德占據核心地位,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分彆是對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發展和繼承。
月月覺得,我們常說的法理之外不外乎人情,便是對這兩種治國方針的局限性最好體現,法治和德治都不能單一對社會和生活的調控起到絕對作用。
所以,兩者有效結合才是雙劍合璧,是謂治國安邦之道!】
曆代明君雀躍起來:來人,快記下!
而平行時空的始皇還沒來得及焚書坑儒的政治策略,就被冷月的直播打醒了,所以在此時提及不免反問一句:“有嗎?!”
李斯則陷入沉思,良久後似有所悟,向著始皇一跪,“天道警示,以德治國便是促利人和的重要體現,臣深有感悟,為安邦定國開創獨屬於大秦的國道之路!”
始皇甚是滿意,大笑兩聲,“朕有幸得蒼天垂憐,大秦千秋萬世!”
這一時空內,並沒有出現此等慘絕人寰的事情,同時李斯作為丞相,揭曉天意,當下網羅了諸子百家各種人才入府取長補短,真正拓展視野為國謀策。
*
長安城內,隨著天幕降下預言,不少百姓停下手中事,抬眸望向廣袤的空中,他們大部分人不解個中深意,極少數飽學之士仰麵讚呼:“此等見解另辟蹊徑,是吾等參詳半生也不儘而得呀!”
天幕中,清脆的女聲還在繼續。
【其二,在長安設太學。
太學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設五經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簡而言之就是創辦了古代封建社會第一所高校,初步明確人才的重要性,同時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係統。
同學們可知,大學是現代的最高學府,其名稱來自於西周期間創建的“太學”,雖然定名於西周,但太學直到兩漢才到達頂峰。
西漢漢武帝時期初步有了官辦高等教育的雛形,國家選拔人才正式步入曆史舞台,直到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洛陽太學,它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官辦中央高等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