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章 樂此不疲(1 / 2)

浮光掠影,對於楊廣所行之事同樣砸向隋文帝時期。

此時的朝堂上,楊堅提劍來到楊廣身邊,陰著臉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暴風雨,看似平靜的問話卻令眾人脊背一顫,他問:“楊廣!你可還有話說!”

不再是廣兒,而是楊廣!

作為一個從戰亂走來的帝王,楊堅身上同樣有著令眾人不可直視的威嚴。

楊廣一時啞口,可他無從辯解,隻一個勁強調,“父皇明鑒,這些都非兒臣所做呀!”

“還在巧言令色!枉顧朕對你的偏信和偏愛!你甚至都不如太子,起碼他沒有那麼多歪心思,即便他也是個歪瓜,但一眼就瞧得出來,你呢!你包藏禍心!心眼兒多的連個歪瓜都不是!”

楊勇本就因為神跡透露楊廣罪行昭昭而滿心歡喜,陡然被隋文帝拿來作比較,舒心之餘又覺得哪兒不對。

父皇這是在稱讚?

朝堂內眾臣早就在帝王的怒氣中跪了下來,楊堅的劍已然架在楊廣的脖子上,“朕怎麼會生了你這個孽障!與其讓你日後禍害大隋,不如斬下你的頭顱以慰天下,平息民怨!”

至此,楊廣終於徹底慌了,他眼中蓄著淚,似乎分外委屈,“父皇這是要為根本沒有發生的事情而斬殺兒臣嗎?父皇,兒臣錯了,保證不會行上天所言之事......”

他匍匐跪地,腰杆挺直,甚至主動將脖子湊近了楊堅的劍,他在賭。

“父皇,您真的相信兒臣會荒唐至此嗎?”

一聲又一聲的哭泣聲確實令人動容,文帝卻不為所動。

楊廣又轉向獨孤皇後,哭訴道:“母後,您也不相信兒臣嗎?兒臣可是您十月懷胎所生,兒臣的品性您最清楚不過,兒臣不會!”

這般做派著實令獨孤皇後於心不忍,這些年在她眼皮底下循規蹈矩的,而且又孝順,實在很難想象日後會如此。

或許被他人蠱惑也說不定。

此刻她快速捕捉到天幕所說率先起義的是楊素之子,若真是有人包藏禍心......

想想都令人後怕。

她轉移矛頭,道:“陛下息怒,何不先問問禦史楊大人,天幕可是言明,日後第一個起義反大隋的是他兒子!”

楊素在天幕所言時就被驚嚇得全身一顫,他太了解這是怎樣的大罪,痛定思痛,跪下來請罪,“陛下,老臣教子無方,這就回府將此子交予陛下處置!”

獨孤皇後卻又反問:“禦史大人一向忠於晉王,先是拉下太子,捧晉王繼位,後世發生以上種種難道不是有人從中作梗?好令天下民心對大隋寒心,而後借此起兵篡位?!”

起兵篡位!

楊素突然明白,皇後這是為保自家兒子,欲將所有罪孽全都拋給了他!

楊廣自然也聽出,立即磕頭辯解:“父皇母後明鑒,兒臣也在尋思自己怎會如此糊塗行事,想來是有人心懷叵測!”

被這麼一說,楊堅思慮片刻,手上的劍漸漸放了下來。

不得不說,楊廣揣度人心確實厲害,而善於偽裝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眼見他就要逃過此劫,天幕上再次傳來磁性渾厚的男聲,“終極PK<身亡>”。

曆代帝王:身亡?

難不成還要比怎麼死的不成!

【終極PK,讓咱們來看看兩位帝王所行之事天差地彆,最後又落得怎樣的下場。

在此,月月先與大家來嘮嗑幾句。

位麵之子深受上天眷顧,其身必然也有常人難以到達的品德高度,勤政便是其一。

有同學可能要質疑,身為帝王處理政事,明君們皆是如此,他又有何不同?】

始皇:勤政!朕當之無愧的曆史第一人!

朱元璋:哼!天下事哪件不是事必躬親!

雍正:朕自登上大位,以勤先天下,終年不息!

【曆史上勤政的帝王很多,尤以始皇大大,明太祖朱元璋等。

始皇勤政,於《史記》記載: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大體意思就是說,始皇在行政事務無論大事小事都親自裁決,甚至用“衡石”計算處理的文書,每天有明確的數量,不達到數量不得休息。

而我們的明太祖開局一個碗打下大明朝,更是直接把丞相一職都撤了,無疑加重了工作量。

有統計顯示,在洪武十七年,連續8天之中,明朝各級官員上呈了1160份奏章,總共彙報了3391件事情。

按每件奏章1千字計,總字數就有116萬字之巨。平均一下,他老人家每天要批閱20萬字,處理423件事。①

這時月月會替明太祖慶幸,好在造紙術在這個時期已經很發達了,奏章大都寫在布匹和紙質奏折上,給他節省了不少氣力,想想秦漢時期,帝王們都是捧著竹簡批閱,這可是個相當耗費體力的活計。】

嬴政:造紙術!此術是為何用?不妨展開一說。

劉徹:竹簡確實費力!

【與以上兩位的勤政相比,漢光武帝在這一方麵做得也是相當不錯,劉秀樂於治國,勤於政事並不隻是一天兩天那樣做,而是一生都在身體力行,直至死亡來臨仍在伏案批閱奏章。

所以他在離世前仍心懷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