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回京述職的人很多,並……(1 / 2)

回京述職的人很多,並不是每一個官員都會有麵聖的機會,按照往常,巡鹽禦史隻需要向內閣回稟相關事宜即可,隻是林如海是皇帝欽點的,所以往年皇帝都會過問,這一回宮裡一早就傳下旨意,把林如海安排在半個月之後,到那時要見的都見過了,皇帝也有時間問問清楚鹽務上的事。

也不知皇帝是怎麼想的,召見林如海的同時,還讓林瑜陪侍左右,預備問答。

許久不曾入京麵聖,林如海對這一回是小心再小心了的,規規矩矩地行禮,隨著上麵傳來一聲“起來吧,”,林如海這才慢慢站了起來,但還是微微彎腰,不敢直視龍顏。

“你這兩年管理鹽務很是不錯,”皇帝一開口,就給予了林如海高度的肯定,道:“靠著這些收上來的錢糧,西北的軍餉問題緩解了不少。”

“仰賴陛下洪福,四海太平,運河通暢,南北貿易往來也方便許多,”林如海說道:“所以這兩年才能多收上些稅銀。”

“怪不得翰林院上下都誇林瑜少年老成,原來是隨了你這個老子啊,”皇帝笑道:“你家這小子教導的不錯。”

“不過是略讀了幾本書,不值得陛下如此稱讚。”林如海十分謙遜。

當今老聖上早先常年在外帶兵打仗,不太喜歡文官這些彎彎繞繞,揮揮手,直截了當地問道:“你以為,這後麵朝野之中誰去巡鹽最合適?”

“朝廷官員調度,全由陛下做主,微臣常年再外任職,對朝中官員卻是不如內閣的諸位大人了解。”林如海才不會回答這種問題,據他所知,甄家早就到京,不僅進宮麵聖,而且還四處打點,為的就是這鹽政的位置。

論起來,甄家可是老聖上的心腹,林如海又何必去跟他們搶呢,總歸是吃力不討好的。

皇帝轉身就去問一旁的林瑜,道:“你覺得呢?”

“臣以為,林大人所言甚是,稅務乃是國之根本,而鹽稅又是稅務的重中之重,關於鹽政人選想必內閣早有人選,陛下應該問他們才是。”林瑜連忙說道。

得,還真是老狐狸帶出個小狐狸,看著從這父子倆嘴裡也問不出什麼來,皇帝勉勵了林如海幾句,便讓他退下了。

這就完了?林如海有些不解,不是,您倒是說清楚,我這後麵該去哪兒上班啊。隻是這些話隻能在心裡說幾句,林如海還是畢恭畢敬地退了出去,沒多一會兒,林瑜也出了來,父子倆對視一眼,都不知道皇帝究竟是怎麼想的。

皇帝年紀大了,難免有些眼花,好在南洋傳來的一些玩意兒不錯,其中便有一個叫眼睛的東西,透過它去看,能將看到的東西放大數倍。皇帝帶著一副宮廷改善過的眼鏡,看著戶部送上來的財務報道,心裡盤算著國庫的結餘。

一個老太監拿著一個折子從後麵轉了出來,從他身上穿的服飾來看,是個身份不低的。

蘇洪把折子放到皇帝麵前,說道:“萬歲,這是司禮監核實過的賬單,總體都是差不多的。”

蘇洪是伺候了皇帝四十幾年的人了,他辦事皇帝還是放心的,皇帝繼續看著折子,問道:“南邊的人是怎麼說的?”

“派去南邊回來的人送信來,說林如海在揚州這兩年小心謹慎,也有不少官員鹽商送禮行賄,不過大多都給拒了。”蘇洪說道:“萬歲慧眼識珠,林大人也是一心為君父解憂,君臣一心,朝廷自然是一片欣欣向榮的。”

“他們讀書人,肚子裡的彎彎腸子多,能把簡單的事弄複雜,也能把最複雜的事弄簡單了,相比之下,甄應嘉還是老實了些。”皇帝合上折子,揉了揉眉心,道:“朕把鹽政交給他,管了這麼些年,銀子一年比一年交的少,罰他去織絲綢也算是小懲大戒了。”

“甄大人是個什麼性子,萬歲您是最清楚的,他也定能明白萬歲的良苦用心。”蘇洪說這些話的時候,兩眼盯著地麵,沒有去看皇帝的臉色。

“他的性子,你難道還不清楚嗎?”皇帝抬起頭,看向蘇洪,道:“這幾日,他在京城裡上躥下跳,這點子心思,害怕彆人看不出來?”

蘇洪摸不清皇帝的心思,沒有說話,甄家一直對鹽政的位置耿耿於懷,這回進京,甄家就四處打點,連他的外宅那裡都有甄家送來的兩箱銀子,這麼大的動靜,皇帝應該是知道的,隻是顧念著舊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這些蘇洪就算心裡清楚,也不能挑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