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情 日常 閨秀的生活是簡單而枯……(2 / 2)

飯後嫻喜歡散步。說是散步,也不過是繞著宅子走走。從北院兒出發,繞到東前門看看院牆邊種的牡丹翠竹,再入西麵鬆柏常青聽風亭小坐。南後院是必經之地,總會看見茗江持著木劍對著木樁揮擊嘭嘭有聲。知道嫻總在這個時間過來,茗江也這個時間休息。茗江是個精力旺盛的女孩,活潑乾脆,總鬨得嫻陪她玩耍一會兒。說是兩人玩耍不如說是茗江以逗嫻為樂趣,當嫻是挑戰也是玩具。嫻心情好時會偶爾給些回應,若是沒什麼精神的話便神色淡淡,任茗江鬨騰。常常兩人玩到一半菊代夫人就遣人來喚茗江回去重整衣裝準備下午學習。分手後,嫻就轉回自己院子。

嫻的院子不小。左側是一人半高的紫藤架子。若是春末夏初之時,那濃密的紫藤花串串垂落,如紗似霧,煞是好看。右側種的是五株桃樹,真真正正是結桃子的。庭前的池塘連著主宅的,水是從外麵引來的。水中種的是紅荷,夏日婷婷開來,真是有說不出的好看。嫻最愛的就是園中的荷了。雖然旁人院子,景致勻雅,但是果然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好呢。

散步後略整衣裝就到東四廳。與鹿臣一同學習茶道。鹿臣素來不與她說話,嫻也不介意,她知自己不是萬人迷,更何況紙音夫人嫌棄她得緊。這孩子不惡言相向已經是心地不差教養良好的表現了。縱然理解,她也沒興趣倒貼,畢竟人和人相處要講究個緣分和真心的。

茶道嫻也學習地似模似樣,美中不足的是她喜愛茶葉,不喜抹茶,是以從來隻做不喝。茶道老師對此略有不滿,但她該學的一樣不差,雖然年歲尚幼,身量不足,但動作流暢優雅,儀態恬淡自如,就連身上那種從容穩定的氣勢都遠勝許多大人,讓人挑不出毛病。久而久之,老師也隻當這是大家小姐的特殊癖好,消了脾氣。

茶道結束後嫻留在此處恭候大和師傅的到來。花道的學習是她每天的期待。花道並非植物或花型本身,因此不論榮枯,花葉,枝果都可入用。它首先是一種道意,通過線條、顏色、形態和質感的和諧統一來追求“靜、雅、美、真、和”的意境。其次才是一種技藝,在花道的實踐中,材料之間的關係、排列和布置的風格、容器的大小、形狀、質地、容量和顏色、展示的地點和場合等等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嫻學習的是流儀花。根據它的流儀和理論,起名為生花。生花講究保持草木的自然姿態,強調體、用、留、真、副、體的調和,體現了儒教道天、地、人三材調和的思想。

嫻性格衝淡細膩,定力十足,審美極佳,花道格外合她心意。尤其難得的是嫻愛花成癡,待花草如待人,以心相交,作品中靈性情感十足。指導花道的大和由美子驚歎這個學生實在是天分心性都屬百裡挑一的好苗子,才半年時間,她就隱隱具有了大師的風範,讓她想將這個學生推薦給京都的宗家宗主。隻不過這位小姐在丹於家地位奇特,如今她不知深淺,不便開口要人。大和由美子決定先按下念頭,待日後再徐徐圖之。

大和老師無疑是個優雅入骨的女人,她的舉手投足總有種讓人疑不開眼的味道。不是說她樣貌出眾,而是說她長年沉浸在花草中的平和溫靜讓她人周身縈繞著清新中正的舒坦和不經意的柔媚。這樣的女人嫻很羨慕。身邊除了惠子嬤嬤和茗江外的出色女性毫不意外地成為了嫻的榜樣。

花道結束後,嫻行禮離開,回房開始讀書。她開始時多是習讀漢字,。漢字好歹用了一輩子,並不難,難的是平假文。不過如今摻了一半的平假文。這個時代女子多用平假文來書寫,因此嫻的教育中平假文居多。然而嫻還是最喜愛用漢字,不論讀或是寫。

下午的讀書時間最是愜意閒適。嫻總習慣坐在她向父親大人央來的貴妃椅上,手中捧著或卷光怪陸離的鬼怪雜說,或烽火連天的史冊,或喜或悲地感受著人心的高貴和低賤。右手木案上總有一壺淡淡的綠茶,一碟細糕,一碟果盤,和幾本層次不一,題材各異的書卷。

至於音律,那一直是她的最愛。說來她對聲音一直都特彆敏感,凡是聽過一次的聲音就絕對不會忘記,當然對於音樂也是如此。午後也會淨手潔衣隨惠子嬤嬤學習吹簫。初學時不是口形不對就是氣息不足聲音或斷或續,極其難聽。不過久而久之,吹得愈發順暢自如了。

晚飯按例全家一起用,每人的座位自然是有講究的。飯菜均是一碟一碟的,樣樣簌簌,吃飽不成問題。

餐後,嫻隨父親入屋外小亭學習十九道。對於圍棋,她沒有半點天分。然而父親大人的原話是“吾等貴族無有不善者矣,豈可不善弈?”說白了就是你會也得會,不會也得會,沒討價還價的餘地。聽畢,香取嫻麵無表情地拈起一顆雲子。

金烏墜地,星月明滅之初,自是安眠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