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我去看看筒車。”
河邊,那架比屋舍還高的水車仍在兢兢業業地運轉。
隨行者無不露出訝然之色:“無人推動,此車竟可運作至今?”
“水勢滔滔,循環往複,是以用之不絕。”少年——劉昀沒有過多地解釋勢能與動能的關係,走近水車,估算水車的轉速。
距離他剛穿到東漢末年的那一天,已經有十年之久。
第一年,因為年僅七歲的原主染疾而亡,他穿來的時候身體格外虛弱,時睡時醒。再加上語言不通,劉昀足足在床上躺了半年,才慢慢“恢複”。
之後便是漫長的調養與鍛煉。
等身體恢複到常人的康健,已是穿越的第三年。這一年,劉昀激活了他的金手指——“三墩大學在線圖書館”app。
前世在三墩大學的圖書館卷生卷死,沒想到一朝穿越,圖書館對他還是愛得深沉,竟然用“在線圖書館"這個app繼續敦促他學習。
沒等劉昀想好是繼續卷還是轉頭開擺,一則席卷全國消息讓他立即掀被而起。
——冀州爆發了黃巾之亂,僅僅一月,七州二十八郡皆儘燃起戰火。
黃巾之亂,這個詞對讀過《三國》的人來說再熟悉不過。
再一詢問,“自稱‘天公將軍’的張角”,“太平道”,很好,已經不用再想,他確實穿到了東漢末年,離三國亂世隻差臨門一腳。
而他,乃是豫州陳王的長子。家中的封地陳國,隻有9個縣,還沒有隔壁的潁川郡大,在黃巾之亂的浪潮下,仿佛一根細弱的白燭,隨時都能被吹滅。
好在他爹能征善戰,擅騎擅射,在起義軍中穩穩當當地守住了封地。
劉昀稍稍安下心,便開始了漫無止境的書海戰術。
他從浩瀚書海中翻閱知識,不斷地總結、實踐,努力提高封地的城防與基礎建設,增強實力。
其中的一項成果,就是眼前的筒車。
筒車,是水力運作的灌溉工具,利於農業。秦漢之際,大多數農民使用桔槔汲水,直到漢靈帝時期,大宦官畢嵐造了翻車,水車的雛形才終於誕生。
要按照正常的發展,從人力翻車進化成水力筒車,中間還要等上八百年。
劉昀占了先知之便,又有高中時的力學知識在手,便著手搗鼓起了這玩意。
且不提水力筒車能節約多少人力成本,僅僅是“救旱歲苦”,便值得劉昀投入精力。
“世子,聽說這幾日‘天工閣’對便攜手/弩進行了二次改良,不知效果如何?”
劉昀回過神,抬起左手,揚了揚握著的輕弩,滿意道:
“射程比上回提升了二十丈,射擊速度快了一倍。比起精兵弓隊,顯然還是我們的輕弩更有優勢。”
漢弩根據強度,可粗暴地分為輕弩與重弩。重弩大多是弩機與弩炮,重量大,不易攜帶,以單人的臂力難以拉開。
而漢朝能夠隨身攜帶的輕弩,射程比起普通的弓來說並沒有多大優勢,且弩的裝填速度緩慢,成本較大,綜合分析,準備一支輕弩隊,在戰場上的效益遠遠比不上一支強有力的精弓隊。
但如果,將輕弩進行改造,延長射程,降低裝填速度呢?
劉昀從箭簍抽出一支木羽弩箭,推入矢道,目對望山,扣動弩機。
弩箭射出,橫跨八十餘丈,正中田埂外的銀杏樹。
這次改良的輕弩,射程約在280米左右。數值看似不起眼,說出去卻無人敢信。
要知道這隻是一張二石不到的輕弩,而非十石的大黃弩。兩石以內的漢弩,普遍射程隻有100米左右,超過200米射程的弩,至少需要四石以上的張力,其重量與所需的臂力與二石以下的輕弩不可同日而語。
其他人都明白這支改良輕弩的意義,各個目光炯炯。
他們看向劉昀的視線無比灼熱。但當他們注視了一會,便發現劉昀神色淡然,仿佛這些能夠左右戰局的利器,對他而言隻是山間的一縷風,一捧清泉,隻能引他掠視,無法留他駐足。
所有人都下意識斂去麵上的喜色,收起澎湃的心神,在心中自省。改弩隻是開始,如今雒陽紛亂,九州輻裂,他們更該穩定心神,不該因為一點成果就揚揚自得。
再看榮辱不驚的陳王世子,幾人愈生歎服之意。世子年僅十七,不僅高才博學,溫仁好義,而且心性穩重,從不為外物所移,令人望塵莫及。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劉昀之所以沒什麼表情,不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基建成果無動於衷,而是因為……他在學習。
看似平靜無波,實則已經在腦中點開“圖書館”的app,開始認真讀書。
理論與實踐,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兩者之間的距離比山高,比海深。
譬如,他知道硝石可以製冰,但是知道什麼能製冰是一回事,知道怎麼製冰是另一回事。等他弄清楚製冰的原理,一到實操,又是各種手忙腳亂。
原料的來源要考慮,實踐與理論的區彆也要考慮……總之,一個人一個頭真的忙不過來,劉昀除了抓緊一切時間看書,學習理論,還要四處尋找人才,幫他將蕪雜的理論知識轉換成實踐。
總之很忙,非常之忙。
就在前幾天,他收到了大將軍何進去世的消息,知道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劉昀一邊在“自然科學”的借書區找書,一邊習慣性地一心二用,琢磨下階段的計劃。
這幾年他的重點基本放在農業與軍防上。如今何進已死,雒陽將亂,他是不是應該……出去撈幾個內政與謀略方麵的人才了?
隔壁潁川郡,著名的三國名士生產基地,離得這麼近,這麼也得去撈上一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