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那年,她與許多人一樣被迫居家工作。於是,她注冊了一個新的社區賬號。
她的昵稱叫做“願”,願疫情結束。昵稱後麵總是跟著綠色的“在線”兩個字。
麵對每日居家與繁雜的工作,她漸漸對生活失去了興趣,一次次管不住自己的手,流連在社區的新聞與彆人的分享。她驚豔於這些年祖國的發展,看高速鐵路與空間站的建成;她讚歎攝影博主走過名山大川,拍出光影中的大片;她感動於醫務人員和建築工作者不辭辛勞,為抗擊疫情取得的成果……
她還認識了可以稱得上是“朋友”的“梔子”。她與從前的朋友們聯係慢慢變少,於是每日想說的話,全都說給了梔子。
那天,梔子買了一枝未開的百合花,當晚便將它畫了下來,發布在社區。此後的每一天,都以畫來記錄它的變化。
她最喜歡梔子的畫。於是每一個晚上,她看到梔子新的百合花畫便是她最快樂的時刻。在枯燥的工作與父母不合時宜的關心帶給她的煩惱之餘,這一枝逐漸開放的百合花竟成了她每日工作、生活、乃至於生存的寄托。隨著時光一日日過去,未開的花苞一片片舒展開它的花瓣,青澀的淡綠色褪去,化為最柔美的乳白色,擁在金色的花蕊周圍,使她仿佛可以聞到那獨屬於百合花的芬芳。
但流光易逝,春花易敗,一枝初春時節的百合花又能開多久?在梔子發布的畫中,如波浪般的綻放的一片片花瓣漸漸失去光澤,從末端開始卷曲枯萎,乳白色上漸染了棕褐色的斑點。梔子仍每日記錄著這枝百合,但不知為何,回複她的消息卻越來越慢了。“梔子”後麵常常是灰色的“不在線”三個字。
直到那一天,最後一片枯萎的百合花瓣也從枝上落下。
她的生活忽然失去了盼頭。
“今天的工作又被打回來了——”她像往常一樣向梔子抱怨。
……
“你看呀!這隻小貓多可愛~”她向梔子分享社區的視頻。
……
“你的百合花就這樣謝了啊……”她試圖和梔子搭話,想和她聊天,聊什麼都好
……
可這些都如石沉大海。
“你還在嗎?”
她常常急著從床上爬起來,甚至從夢中驚醒,去查看梔子有沒有回複她的信息。然後又麵對著隻有她一個人的聊天框患得患失,心中空落落的。
“梔子”後麵的“不在線”三個字再沒有變成“在線”。日日如此,夜夜如此。
她腦中漸漸浮起一些不好的猜想……
“梔子”她,會不會已經離開這個世界了?
她不敢貿然這樣推斷她最好的朋友,可是梔子……這對她無疑是一場沉重的打擊。
沒了期盼,沒了依靠,她愈發地沉迷在社區數以億萬計的帖子中。她看到國家的封控政策被許多人懷疑和質問,她看到火焰下被困在樓裡的無助的人;她看到有人曝光自然災害下經濟困難的牧民和家庭暴力之中的女性,卻力薄勢微,掀不起一點浪花;她看到有人抱怨行業發展看不到前景,帖子下麵有無數同行隨聲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