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八年中,曹操為抑製江東孫權擴展疆域,令江濱郡縣的居民內移,不料老百姓即使離鄉背井做流民,也要有做流民的自由。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等地,江西十餘萬居民竟然南遷,合肥以南隻有皖城留下。
吳候孫權趁機又派呂蒙為先鋒,並有魯肅陪同,親征皖城。
很多年後,孫權每每回想起來,覺得這段時間大概是他最快活的日子:因為他想要的,都來得異常順利,恍惚間他居然有種錯覺,覺得上天不再虧欠他什麼了。
最初他並不是特彆想要皖城。皖城雖好,但孤零零的豎在合肥南麵,城裡能種田的老百姓也走了大半,曹操手下的守軍雖非虎狼之師,但是破城也要耗損些兵馬,並不是無本的生意。
然而呂蒙就在奏對時,進言“皖城稻田肥沃,地產豐富,一旦稻熟收成,曹軍的守軍人馬必定增加。日久天長,曹操就會把此城作為南下跳板,必定重建軍事重鎮。因此應該早早除之。“
於是他就答應了,順便想看看魯肅在陸口治軍的成果。不久魯肅帶著人馬彙集在皖城城下。這時他趁此機會冷眼旁觀一下魯肅和呂蒙的關係:魯肅位高權重,但論職責卻算是駐軍都督,隻求穩而不求進。為了讓他放手行事,凡是與他不太合的人,孫權都想辦法從西邊調了出去。並不是所有的人事都這麼容易。自打濡須之後,他一直想把周泰留駐濡須口,但卻不能把同一帳下的蔣欽徐盛兩人調離。後兩人仗著軍功,曆來不太服氣周泰,這一陣子讓孫權頗為傷腦筋。
但出乎意料之外,魯肅和呂蒙這兩人倒彼此都很客氣,各行其事倒也相安,比早年周瑜程普兩都督在巴丘較勁要和睦的多。孫權滿意之際,心裡不禁奇怪,這兩個人到底什麼時候做了“將相和”的?
他又想讓所有的文臣武將看看他的心腹大將呂蒙是如何在步兵戰場上出儘風頭,居然也如願以償。真不知是上天有成人之美的意思,還是呂蒙自己打定主意不能負了主公的心願:皖城城外,諸將皆勸孫權堆造土山,添製攻城械具。呂蒙獨具異見,說所有的提議都耗時費力,不如速戰速決。
孫權猜測,呂蒙提議征皖城那一刻,大概早已把攻城戰略成竹在胸了。因此他應允得極爽快。次日呂蒙便薦甘寧為升城督,在前線督攻,自己以精銳軍為後繼,並親自擂鼓,士卒皆奮進。吳軍辰時發動進攻,於午時便破皖城。戰報傳到大帳內,所有將士均瞠目結舌,連一向矜持的魯肅也驚得一拍大腿,嘖嘖稱奇。那一刻孫權感到了為人君主才能獨享的飄飄然。
慶功宴上,幾個人聯手把甘寧灌倒了。孫權看著他們胡鬨,著實羨慕甘寧:如果自己能像他一樣醉死幾遍,換來呂蒙一次儘興無憂的笑顏就好了。
呂蒙從來沒有輕易許諾過什麼。他用甘寧作前鋒,也是一準兒就預訂好的事。甘寧自然是不會辜負子明的期望。一念及此,孫權覺得那個經常惹他發怒,時不時試探一下他氣量底線的甘興霸,似乎也變得能夠容忍了些。
當然,這幾年呂蒙戰功卓越,有目共睹。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大肆嘉獎他,不用擔心他又來什麼無功不受祿,一而再,再而三的辭退他的深情厚誼。
於是他拜呂蒙為廬江太守,將皖城所得的人馬部曲儘分與他,又另賜尋陽屯田軍六百人,官屬三十人。孫權有心,算上以往賞賜的食邑,呂蒙的封地終於連成了一片,這樣統管起來到底方便些。封地大了,也需打點一番。為此他特地準呂蒙前往尋陽料理家事。
但老天似乎總不讓他的愛將安寧。就當呂蒙奉賜返回尋陽未至時,廬陵一帶有賊兵作亂,留守諸將數次討擊都不能擒賊。孫權怒斥廬陵守將“鷙鳥累百,不如一鶚“,隨即歎了口氣,召已經在半路上的呂蒙討伐賊兵。雖然十多年沒有接平內亂的差事了,但對於剛剛在皖城所向披靡的呂蒙來說,不成氣候的賊兵怎能與曹軍鐵騎相比。他的人馬轉道至廬陵,四日後便有信使回報建安,辭語是一如既往的簡潔平淡:已定。
接到軍報那一日,孫權正在城外走馬飛鷹。侍兒們隻見討虜將軍滿麵紅光,神采奕奕而歸,卻不見帶回任何獵物,都大惑不解。
建安十九年初,劉備令關羽鎮守東防,專有荊州之土。魯肅在陸口練兵,與關羽為鄰。孫、劉兩軍常有摩擦,而魯肅總是好言安撫關羽。兩方談判了幾次,也都不了了之。劉備平定益州之後,孫權派遣諸葛瑾向劉備索要荊州諸郡。不出他所料,劉備不從。
孫權冷笑一聲,立即命呂蒙率兩萬人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得知後領兵五萬入荊州,令關羽入益陽,竟是擺出一副要恩斷義絕,死戰到底的架勢。孫權無畏,又派魯肅以一萬人抵禦關羽。但魯肅不知道心裡如何盤算,雖然領命來到益陽,卻並不出兵,居然主動邀請關羽單刀聚會,試圖以和談的方式解決問題。
事情似乎比預想的要複雜。魯肅自作主張,如此公然違反他的命令,孫權震驚之餘,隱隱感到魯肅一人的迂腐,並不是這件事的原因。
呂蒙兵出三郡,已經知道劉備和關羽的動向,因此力爭神速。他首先致書勸降。長沙、桂陽二郡礙於呂子明的威名,望風歸服。惟獨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肯降。孫權親自趕到陸口,為諸軍節度。他一方麵督促魯肅準備迎戰關羽;另一方麵發書傳召呂蒙,命令呂蒙舍棄收取零陵,急回軍以助魯肅。
如果要被迫在益陽一戰,從屯兵的數量和謀略上,魯肅根本不是關羽的對手。孫權握緊手中的信箋,默念道:子明,速回。
信內隻言片語,他應該聽得懂。
這邊零陵城下,呂蒙收到孫權的信後,沉思片刻,把信往袖子裡一揣,於當夜點兵,翌日淩晨直接攻城。他同時遣太守郝普的舊識鄧玄之勸降。鄧玄之照著呂蒙的指示,分析當下情形,威逼利誘了一番,郝普遂降。進城之後,呂蒙微笑著展孫權書信給郝普一覽,後者羞愧不已,慚恨無地:關羽原來近在咫尺,自己居然中了對方的詭計。
於是呂蒙飛速儘得三郡,留孫河善後,即日引軍開赴益陽,與孫皎、潘璋並魯肅兵並進,與關羽對峙在益陽城外。不久,曹操進攻漢中,劉備重新請盟,孫權於是遣歸郝普等人,割湘水以還零陵。另一方麵賜陽新為呂蒙之食邑。這幾趟往來,孫劉聯盟的這道裂痕,從此是什麼都掩蓋不住的了。
塵埃落定,呂蒙終於得以休憩一番。他離開建業赴尋陽那天,孫權親自微服相送到十裡亭外。適值四月,江南淡煙疏柳,斜風細細。兩人都是一襲素色長衫,與形色匆匆,紛紛趕到城外踏春的人無異。孫權拉著呂蒙的手離開隨從,慢慢踱到長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