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取代了秦?
他大秦江山國祚多少年?
秦始皇眸色沉沉地望絹布上的‘漢字’,會不會是劉邦?
但...漢劉邦是赤龍化身,赤為火,秦為水,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來列,果真是漢?
不,不對,秦取水是為克周,漢為火克金?
難道取代秦的是土德王朝?是唐元明清中的哪一個?
越深想疑問越多,秦始皇隻能暫且擱置自己推算,抬首望向天幕,期望能得到更多信息,好讓他知道,他大秦到底延綿了幾世?
【能支持周朝廢人祭的原因外,天地間還發生了一件周人知道,卻未曾深入了解的源頭——氣候回落!】
如此突兀的轉折讓孔子十分不解:難道不因周公製禮樂嗎?氣候回落...是何意?
【商朝時氣候溫暖,在河南甚至有大象、水牛等大型動物出沒,因此商時土適宜耕種,農業大豐,五穀豐登,產生的糧食之豐,甚至可以用來釀酒。
然到商末時,氣候處於大暖期後的寒冷乾旱特定時期,簡單來講便是氣候因冷變得乾旱,農作物減產,糧食產出下降,在卜辭中便能看出商多次向鬼神求雨未果,用更多奴隸作祭品向鬼神祈禱天佑。
為擴展生存空間,商甚至發兵東夷,以此獲得糧食財富,以此緩解內政隱患。
而周為應對氣候變化,曾將邑遷至豐,將部國往東移,後來至周初時,周初時三監叛亂,亦有部分因氣候影響。
畢竟,中華是農業大國,農業不安,天下動蕩。
到周初後氣候變得穩定,加之周公改善井田製度,深挖溝洫,加寬水渠,又有農耕技術革新,農業產量增加。周公又將手中公田放於私人,因此各諸侯田產增加,需要更多的人來耕種,才有了廢人祭底氣。
雖然奴隸庶民不能擁有土地,但在諸侯的土地耕種下,一家一田成為華夏的小農生產環境,也是後來我們所說的小農經濟。
為周朝穩定基礎,再加之諸侯認同周公所製的禮樂製度,由上至下周朝才維持八百年餘】
農業不安,天下動蕩?
《詩經》中有農事詩篇,如‘民之大事在農’,都不如這句話來得直白平淡。
從震驚回過神的皇帝下意問發問:那要如何安農業呢?
天象他們知,曆法也有,氣候變化他們結合語句能理解,但天幕所說氣候影響到天下動蕩深層因由卻不明所以。
為了徹底了解氣候變化,各朝人紛紛朝天幕大聲道:“請天幕講解氣候變化!”
“請天幕講解氣候變化!”
“請天幕講解氣候變化!”
漢帝劉徹從墊上騰身而起,大步上前緊盯天幕,對氣候變化的渴望壓過對神仙的敬畏,對天幕大喝道:“彆說周公之禮,禮樂製度朕比你更清楚!”
“詩經博士為天幕講解周公之禮”劉徹單手撐腰,鄭聲下令道:“來人,有關周朝記載找出,快!”
所有朝代的心聲共組成一條粗大的彈幕,讓季路安想忽略都難:“氣候變化?”
學長學姐還想聽這個?難道在上地理課?
想了想開口道:“氣候變化會有同學講述,我講隻是作為周朝禮樂衍生而已。”
天幕聽到我等心聲了!
轟~
各朝舉國上下儘皆沸騰,原來他們能做到與天幕溝通,與神靈相連,那他們是不是...是不是能聽到他們想聽內容?
於是有人大聲朝天幕問道:“你是何時的後人?”
“天幕俺想要個兒子,賜俺一個兒子吧!”
“神仙,我家有龍骨,怎麼給你?”
……
各種問話祈願朝上天湧去,可惜過了半晌,沒聽到天幕任何回應。
難道天幕隻能回應他們一句?
“陛下,臣查到了”漢家博士指著書冊激動道:“河竭而商亡”
“還有這裡”另一博士張大了眼:“周曾討伐崇候虎,占領豐邑,從岐下遷徙到豐,跟天幕所說對上了呀,陛下!”
“陛下,臣亦知實證”年輕的官員臉色漲得通紅,大聲道:“商紂為糧征討東夷,因投兵過甚,史評雖贏卻是亡國之舉啊!”
“這天幕”劉徹負手仰望上空,深吐出一口氣:“終於吐出有用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