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簡單八個字的重量,也許是有生於亂世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
看到書中三位主人翁胡戴琳,沃爾夫,丹尼爾的相處模式,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傲慢與偏見》三位人物:伊麗莎白,達西和維克漢姆(這裡單指文章表麵上呈現的性格)
兩種性格截然不同的優秀軍官同時出現在胡戴琳的身邊,所造成的衝擊力無意是強大的。作者很巧妙的利用人物性格的反差,行文布局,並有意識的將那位軍官進行對比,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為丹尼爾的傲慢,引的胡戴琳對他保持距離,丹尼爾的溫文爾雅則獲得胡戴琳的好感。這是人的天性使然,可三位主人翁真實的性格是如何,隨著文章的發展又會有怎樣的變化?這些疑問,無不引著讀者往下閱讀。
擬定好的人物性格,使得這篇文章成功了大半,剩下來的重點則是“二戰戀曲”。
《歲月靜好》的前半部分,可以說是一場美夢。雖然知道這是個戰火硝煙的年代,但在慕尼黑玫瑰這部分,還沒有過多的體現,讀者隻是靜靜沉浸在一個短暫的安穩中,將黑夜中的一點月光,誤當成了是黎明。
直到寫到集中營的時候,雖是幾筆帶過猶太人,死囚犯,可震撼力卻不隻是一點。它讓我猛然回神:這裡是納粹,純潔的童話般的愛情是不適合這裡生長的。可是看著胡戴琳和丹尼爾隻見的情愫,對這戰火硝煙的背景,我選擇性失明了一下。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越看到後麵,看到三位主人翁的變化就越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