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指出的是,作者的情節,雖然比較有力度——即使稱不上十分創新,但大致能切合這類文的衝突點,等於戳中喜愛這類文的讀者們的萌點,這一點為作者增分不少,也是這篇文耐讀、可讀、非小白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以高標準嚴要求的話,作者的情節略顯單薄、單一、單調——道上幾個家族之間的紛爭,幾個年輕男女之間的糾結,在混上前輩們的恩怨糾葛——是的,確實可以接受,但這樣的設計還是比較普通。能看下去,但要鬥膽說一句,這樣中規中矩的故事,可不要奢望會大紅大火。幽深、清冷的文風本就不討巧,□□豪門的背景又過於高不可攀,難以引起讀者們的共鳴——這就是本文雖也走淡淡憂傷的調子,但與同樣玩這個調子的、時下流行的青春疼痛小說卻完全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市場反響的原因。而本文的人設和情節也都過於中規中矩,確實合乎邏輯、人物也較有有頭腦,有風格,但對數量超多、各類型皆有的網文而言,這樣的設計還是流俗而尋常。它不幼稚,但卻普通,套用錢鐘書先生在《圍城》中的一句形容“五官平淡得像一把熱手巾擦臉就可以抹而去之”。以上所講的缺憾,故而不會拖文章的後腿,但也確實無法為文章領跑。
再者,我可以從字裡行間中強烈的感受到,這是一篇幽靜、憂鬱的文章。而作者的描述是那樣質樸,寥寥幾筆,便能交待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這點很值得讚揚。但嚴格說,這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因此我從後文中可以看出,有些地方,譬如景物的描繪、譬如人物的心境、譬如人物間的對白,稍稍顯得拖遝甚至是矯揉造作,我可以理解為這是作者在穩定並追求、宣泄文章整體的幽深、孤冷之文風所導致的一點偏狹。將清冷的風格貫穿到底的網文,我看的並不多,記憶中少見,一時半刻也找不出例子講解給作者,名篇倒是不少,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雖非冷清,但真的好美——譬如蘇軾的《定風波》,譬如李清照的《聲聲慢》,譬如薑夔的《揚州慢》,譬如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可是這些對於當代網絡小說這一文體,拿來做範文,怕是牽強了些。本人著實不才,隻能將自己看文過程中油然升起的一些感受直白地提出來,作者可以在業餘時間自行閱讀、探索、鑽研。
同時我要指出的是文章整體彌漫的“漫長靜流”之感。一開始我就提過,這是褒義,也是貶義。能有一份具有特點的、較為成熟的文風,自然是好事,但這篇文章的巨大缺憾就是人設普遍化、線索規矩化、情節漫長化,不落後拖尾,也不出類拔萃。我讀這篇文,就仿佛坐在一艘小船上,默默漂流在平靜的水流上,水是那麼長,長得看不到頭,就這樣一路隨波而走,總是默默、總是冷清、總是幽深,就連水道都從不變化,就這麼一條,一眼也望不到頭,什麼時候是個頭?不清楚,於是也感覺自己沒必要清楚,昏昏欲睡著,繼續往下漂就是了——裹在這種感覺中的情節,逐漸失去了懸念所帶來的激動感與振奮人心的力度,當大家的心都跟著一起安靜,那還有幾分看文叫好的激情呢?一言以蔽之,乏善可陳了。
這篇文章看似很有衝突,但實際上,它整體的氛圍還是一個“靜”。每一個人物都那樣沉、那樣靜。過分的安靜、鎮定與舒緩,過分的高不可攀、不近人情,會讓這篇文章整體失去與讀者的心靈共鳴和存在感,讓它而更似海市蜃樓,鏡花水月。請作者在今後寫文的時候,多多注意文風、人設與情節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配合。當文筆未精湛、情節未新穎、人設未出彩,那麼過分的沉靜就是消失了存在感與分辨度。
其實作者的文筆還是比較精到,描寫也很純熟,風格並不算差,但正如一個人,五官,分開看都很精致,合起來不一定耐看。追求整體效果還是很重要的,畢竟讀者不是外科醫生,不能拿著手術刀一點點解剖著文章。
以上,隻是一個多年混跡網文世界的人有感而發。有些情節可能讀得不透,有些文字大概忽略了,指正時必有不少讓作者姑娘提出異議的地方。在下還請作者姑娘多多包涵。畢竟在下隻是個業餘評文的,實在不算名家手筆、編輯評定,不過是一個外行人的幾句大白話,若有冒犯之處,萬望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