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姆瘋人院的前身修建於上個世紀,是一座矗立在海島上的豪華巴洛克風格貴族大宅。
在哥譚市建立之前的十七世紀上半頁,沿海地區曾有一座名為阿卡姆的小鎮,當地土著居民以鎮民為姓。後來創立了哥譚市的四大家族遷居此地,小鎮逐漸消失在奔湧不息的時間長河中,唯有名字以代代相承的姓氏流傳下來。
當然,阿卡姆瘋人院跟消失近一個世紀的阿卡姆鎮沒什麼關聯,至於為什麼同名,那就要提到在哥譚市建立後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中,作為重要的角色活躍在哥譚市舞台上的阿卡姆家族了。
阿卡姆瘋人院的創始人阿瑪迪斯·阿卡姆,是這個家族的最後一任家主。他決定將先祖流傳下來的貴族宅邸捐給市政府,用作充滿人文精神的綜合醫院,他以自己的姓氏為這座光榮的仁愛福利院冠名,以此來紀念自己因精神疾患飽受折磨的母親。
這本來是個善舉,但重新改建時怪事頻出,就像是遭到了詛咒一般,先是負責該工程的建築師精神失常,持槍衝入工地襲擊6名工人後自·殺。隨後一個患有嚴重臆想症的殺人犯衝入阿瑪迪斯·阿卡姆的家中,砍死了他的妻子和一對兒女。
阿瑪迪斯·阿卡姆家破人亡,很快出現幻聽、幻視,並發展成了精神分裂症,成了阿卡姆瘋人院的第一個病人。阿瑪迪斯一生都在被難以言說的幻覺所折磨,晚年窮困潦倒,生活並不幸福。最終在29年後,他在瘋人院用一根撕下來的洗床單了卻殘生。
在他死後,旁支親戚們一擁而上,分食了所有的家族財產。隨著最後一代繼承人宣告死亡,阿卡姆家族從此退出了曆史舞台。離散的家族成員多半改名換姓,沒人願意使用這個沾滿了詛咒的姓氏了。
直到現在,哥譚市仍然流傳著有關阿卡姆的恐怖傳說,據說工人曾經在地下挖出畸形巨大、有著猴子臉的老鼠,和像七鰓鰻一樣滿嘴尖牙,背後長著肉翅的蠕蟲狀生物,甚至還有插著尖木樁的中世紀女巫乾屍。
總之,阿卡姆瘋人院是個極其不詳的地方,不僅僅是因為它專門收治有嚴重精神疾病的重刑犯。哥譚市民對它有很多稱呼,“惡魔之地”、“瘋子集中營”,傳言即使是在晴空萬裡的午後,這間精神病院似乎也縈繞著淡淡的灰霧。
數年前,一位心理學醫師從阿卡姆瘋人院離職後,寫下了著名的暢銷書《阿卡姆:瘋子之國》。裡麵對阿卡姆瘋人院有一段十分準確的描述:
“……我穿過瘋人院的大門,仿佛穿過了一層厚而無形的隔膜,阿卡姆像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神奇國度,坐落於我們的世界跟另一個世界的交界邊緣。沒錯,其實一直存在與兩個世界,我們的。和他們的。……這座瘋人院是特殊的,居住在這的病人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子民,他們以最極端的邪惡方式生活,並習以為常。
在他們眼中,我們的世界和他們的世界同樣真實,隻是有些微小的差彆。在另一邊,戰·爭、屠·殺、食·人、褻·瀆屍體都再正常不過。他們坦然自若地談論這些,絲毫不能理解我們所表現出來的驚恐。
(中略)……我要強調,阿卡姆瘋人院並不在另一端,它隻坐落在二者的界線上,這裡的人已經不再清楚自己究竟處於哪裡。瘋狂最糟糕的一點,就是你並不清楚你正在陷入瘋狂……在阿卡姆瘋人院監牢的另一端,沒有對人類的絲毫善意……宛如地獄一般,也許就是,或者更勝地獄……”
-
一個天氣陰沉的午後,押送罪犯的囚車開進了阿卡姆瘋人院東側的c-16區。
數個荷槍實彈的武裝押送人員首先跳下來,評判了一下周圍安全條件,才做了個手勢,示意其他人員押著囚犯們走下來。
新來的罪犯們像畜生一樣,被鎖鏈連成一排,走在前麵的犯人罪行較輕,大多是偷竊或搶劫,被送到阿卡姆瘋人院做行為矯正。
他們戴著手銬和腳鐐,穿著特製的亮黃色囚衣和塑膠拖鞋,惶恐不安地看著高高豎立的鐵絲網。一雙雙野獸般的眼睛藏在鐵絲網背後,上下打量著這幫新人,好像屠夫看著羊圈裡的小羊羔。
“你猜這些人誰先被開/苞?”殺手蛾*一邊吃著橘子,一邊對身邊的捕鼠人*說。
捕鼠人搖了搖頭:“一群歪瓜裂棗,你想上你上,我沒有興趣。”
阿卡姆瘋人院是環形構造,從內而外被劃分為許多個區域,圓心位置官方名稱為A-1中心治療區,關押著惡名遠揚的傳奇人物,而其他無名小賊隻能聚在圓心之外。
C-16區倒沒關押著卷宗摞起來能有兩米高的惡人,可論變·態程度也好不到哪兒去,在上個世紀,此區域專用於矯正戀·童·癖和同·性·戀。後來延伸成了性·變·態和強·奸·犯的收容所。
這裡風氣極差,凶殺率很高,囚犯經常聚眾械鬥,拉幫結派,霸淩甚至強/奸獄友,甚至爆出過多人派對的性醜聞,且參與者全都是男性。
凡是長得稍微端正一點的犯人,在入獄後一星期內必然遭到猥·褻或強·暴,前輩們將其稱之為“迎新儀式”。“儀式”地點多發生在洗衣房、後廚和圖書室等地,有些犯人還會遭到多人多次強·暴。例如著名的“節日殺手”卡爾米內·法爾科內*,入獄9個月後因為脫垂嚴重保外就醫,沒人知道他在監獄裡經曆了什麼。
兩人正在說話間,最後一個囚犯從車上走了下來。跟其他小雞仔一樣戰戰兢兢的囚犯不同,他的待遇堪稱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