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節的兩天是這樣安排的。兩個上午分配給7門課老師講試卷,下午是社團擺攤以及自由活動時間。音樂劇安排在了第一天下午。比賽順序上,我們8班文藝委員代表咱班抽到了第一個上場,兩點就開演,好處是留下了更多的空閒時間,壞處則是沒時間準備服化道了。
科技文化節這兩天是可以穿自己的衣服的——當然外麵最好套著春秋外套,不然會被保安攔在門口,進不了附中大門——有很多的coser在這一天大放異彩,有個瘦瘦的男孩子帶上薄荷綠的學生頭假發,以及白色法式小洋裝和白襪皮鞋,拎著一個淺綠的竹籃子,站在我們解剖社的攤位上,惹得路人駐足觀看。
下午1:30,我班音樂劇小組在學生劇場門口的白色瓷磚地上集合,文娛委員先是簡單說了下舞台上的標記及站位,分配了話筒。我們已經通知了穿鮮豔的休閒服,男主去醫務處想辦法說服當班醫生打好石膏。這時我才發現原來我們不僅僅是無名龍套,其實每個人都有劇中自己的名字和角色,隻是因為我們節選的這個片段沒有其他台詞,因此之前一直沒有告知我們。
雖然什麼都沒有變化,我們依然隻是站在最後的合唱機器,但是有了角色名後感覺上不一樣了。
因為前半段表演都是男主一人的獨角戲,讓我得以有機會在後台觀察觀眾。我本來以為看觀眾席會是一片漆黑,沒想到實際上從這裡看上去每個角落都明亮而且清晰。觀眾席上人很少,大部分都是後麵的演員,因為其他人基本都在校園裡參與各個社團的活動。在觀眾席靠後的位置,三三兩兩坐了不少對情侶,可能是想找一個黑暗的不那麼嘈雜的環境相互依偎,醉翁之意不在酒。
男主像是不經意間將手中的紙片散落一地。紙片沒有想象中像雪花般紛紛揚揚落下,而是重重地垂直掉落。音樂響起。來到了我倆最喜歡的歌詞。男生一開口,全場似乎都安靜了,停下了手中的事情望向舞台。獨唱第一段結束,龍套們依次從舞台兩側走上去與男主擁抱或者握手。到洛了,毫無預兆地,洛拉住我的手衝了過去,站定,伸出右手慎重其事地搖了搖男主的手,我看著他點了點頭,微微欠身鞠了一躬。配角上場隻要在合唱開始之前就可以了,因此洛的突然決定並沒有引發什麼問題。
“Even when the dark come crashing though”
就算當無儘黑夜吞噬你
“When you need a friend to carry you”
當你需要朋友牽著你向前
“When you’re broken on the ground”
當你心靈破碎,受傷倒地
“You will be found”
你會被找到
…………………………
高一生活是平靜安逸的,偶爾有歡笑,連憂傷也是平淡的,幾天就消失了。高一的我們還沒有體驗到被“無儘黑夜吞噬”之感,更無從談及歌曲中緊隨其後的“被找到,被救贖”之感。讓我們用這首歌作為高一生活的結束,作為這段向內求索向外摸索的過程的結尾。
讓我們回到敘述的時間,畢業後的我回看那段時間,就好像在吃一個豆沙包——第一口沒咬到餡,但是因為知道甜甜的紅豆沙在後麵,因此內心充滿了期待,仿佛嘴裡已經滿是天津津的滋味了。之後的故事,會是意想不到的充滿了苦澀、掙紮、黑暗,或者說充斥著日複一日的重複勞動,不過那是暑假之後的事了。
的確,我選擇用一個期末考試後盛大繁華的節日慶典來結束我們的高一生活,結束我們這群同學作為一個集體走過的路,甚至是唯一一段路,之後再無交集。但是,就時間節點而言,學期總是以6月30日期末學生大會為終點。
大會的流程總是年年相似,年級主任總結,優秀學生發言(一般是期末考試的校狀元和進步最大的同學)介紹經驗,再講講暑假以及未來高二生活的安排。雖然高一我們與年級主任見麵的機會不多,但總感覺他的存在就是為了督促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永遠在刷題,爭做好孩子,與任課老師意見完全相左。後來才知道,他的的確確是一年前才調到附中來任職的。
唯一值得我們記住的就是7月31日下午14點返校,檢查第一階段作業並同時是新班師生見麵交流會。“沒想到這麼快就要把我們安排到新班級了。”我感慨道。洛聽到點點頭:“是的,不知道自己具體班級之前,就感覺自己還是8班的一員,真快啊……”
當然,還有一個月,不著急。暑假作業是一本名叫“超越”的學習規劃手冊。名字好聽,說白了就是把暑假作業分科羅列在上麵,後麵還有表格,需要我們自己填寫每周的計劃和每日不同時段的作業分配。開篇有一篇一看就是年級主任選的雞湯文章,關於名人的成功經曆。這些冠冕堂皇高高在上的掌握了話語權的人對我而言,吸引力遠遠不及小冊子角落上的推薦電影(而且沒有強製交每部電影的觀後感!這是我最高興的地方,雖然這些電影可以是隨筆作業的很好題材)。
多年以後,當我發現豆瓣250電影我基本都看過時,才發覺我校語文教育是聚沙成海,潛移默化點點滴滴改變著學生們的。片單中有的電影膾炙人口富有教育意義,比如《自由作家》,《浪潮》,《恐怖直播》,《辯護人》等,有的文藝氣息較濃,事件單一甚至有些無聊,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一》,除了那個拍後腦勺照片的小孩基本都記不清了,可是,看見了自己的後腦勺,然後呢?英語的閱讀書目是《The Giver》,輔以一本《Reading Guide》。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我恍然發現語文作業的電影與英語的書目在題材上驚人地擁有相關性,不排除兩個組老師有交流過。
此外,暑假作業還隻是次要的(到現在為止,沒有老師檢查基本已經是共識了),我和洛最關心的是8號開始為期半個月的美國之行!這將是我倆第一次出遠門。兩個月前一個清早,我們已經跟隨機構去彆的城市辦好了簽證,就等著這次旅行了。行前,我和洛決定用交換日誌的形式來記錄這次旅行,就是一人負責一天的行程,用不著事無巨細,就像平時隨筆那樣抓重點、小切口就可以了。
不知為什麼,那時的我們已經開始盤算著記錄自己的生活,就像是事先知道它有一天會戛然而止一樣。
踏上行程前,儘管已經做足了準備,也閱讀了些許相關攻略,但是就個人經曆而言,對於大洋彼岸的那個國家,我們仍然隻是兩張白紙。攻略不會涉及各方各麵,電影、書籍也是如此,但我們的生活是包含在時時刻刻之中的。
是時候出去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