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件可敬的事,但我們必須時刻牢記:沒有什麼值得知道的事情是教得會的。——王爾德
11月的第一個作業竟然是重看《死亡詩社》。
20月末下發新的第二冊作文素材,題目為《青春》,但是9月那本《教育》似乎仍然缺少一個收尾。周末前,陶老師讓課代表先發了戴教授題為《<死亡詩社>:一個解放並且站立的時刻》的課堂文稿,周末是個重溫電影的好時候。
雖然高一那會兒為了寫觀後感,這電影我也前前後後看了三四遍。英文有個單詞叫guide,雖然可以翻譯成導讀手冊,但是總覺得沒有這個單詞本身恰當,總之,有guide和沒有來看這部電影是天壤之彆,就像有個耐心的老師陪在身邊給你細細講解。不過呢,多次觀看給了我關注主角團以外同學的機會。
我喜歡關注配角的成長,因為我在自己班上從來不是主角,而好的作品裡的每個人物都不會是平麵化的工具。電影中有個叫霍普金斯的男孩,在“讀詩踢球”那幕中,他讀到的是“使生活從此變成一首詩,歌唱嶄新的歡樂。”然後很冷靜地走向足球。從頭開始追蹤,在基丁老師“撕書”第二課時,他被提到“可能也有‘閱讀19世紀文學和商科醫學毫不搭邊’的想法”,而在影片結束“站在桌子上”的名場麵裡,他是最後一個站上桌子的,並且給了基丁老師一個若隱若現的微笑,鏡頭也給了他原本隻屬於主角團的特寫。
之前,我與洛似乎都過分關注尼爾的死亡,那段優美而壓抑的冰雪精靈之舞,與我們曾經的生命體驗息息相關,我們也看見尼爾父親對他的壓迫,卻忽略了電影前半段基丁老師“大膽瘋狂,不拘一格的教育方式”。戴教授說,這個老師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解放孩子們的生命,給予他們自主自己生命的權利。
“這部電影給我們的是永恒的夢。”我喜歡這句話,夢是虛無的,但同時也可以是美好的願景。學校後門“米羅餐廳”賣的便當,大多數就直接叫“豬排飯”“炒年糕”“奶油意麵”,隻有一個便當是有名字的,它叫“夢想雞排飯”。不過是普通的雞排和配菜,為什麼名字裡要加一個“夢想”呢?我不知道,但是有夢總是好的。
“我這次重看電影,突然想到,在學校這個社會裡,校長的權力似乎無限大,就像君主專製一樣,掌握任免大全,甚至可以乾涉老師的教學方式。雖然過分離譜的措施不會實現,但附中不一樣,它可是被堪堪維持在一個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以及家長、老師和學校利益的平衡點。”
兩年能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不在聚焦於一個人的生與死,而是一群人的命運和成長,也許是想到兩年來三方不斷的摩擦妥協,想到11月開始家長終於勝利,高三各班周六要開始“巧立名目”補課了,洛半夜有感而發。
果然,那些所謂“教育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隻會出現在素材讀本裡,而不是現實中。
“現在的校長擁護民主開放,願意聽取學生意見,尊重附中一直以來的傳統,能夠頂住家長壓力讓大家全麵發展。可是你有沒有想過,要是有一天換成一個隻看重成績,不尊重附中校園文化的‘縣中模式’校長,他有權力給大家加課,擠兌休息和運動時間,有權力關上後門,把我們像籠中鳥一樣圈養起來,甚至停止或控製社團運行,那時我們的傳統不過是一紙煙雲,風一吹,就散了。”
“難道,到時候我們學生能做的,隻有‘思明君’嗎?家長會擁護那樣的校長,老師不會明麵上反抗,隻靠我們薄弱的力量,反抗真的有用嗎?”
我無言以對。我好像還沉浸在安寧平和的校園風氣裡,絲毫沒有想到,這一切很輕易就會消失。我想,之前發的補充材料上說,知識分子可以用集體記憶來對抗集權製度,但是具體怎麼做呢?良久,我隻能發講義上的一句話:
“馬克·鮑爾說,人類或許將進入一個黑暗無知的時代,這樣一個時代裡隻剩下了娛樂和成功。”
洛回:“未轉頭時皆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