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如意這麼說李治也是一陣沉默,他知道如意說的都是實情,可是作為一個養尊處優的皇子,他不是李世民,李世民少年從軍,幾十年的行伍不知道經曆了多少的艱難險阻,在李世民的過完中,或許吃蝗蟲都算不上什麼,特彆是在貞觀二年,李世民剛剛即位不久,朝堂政局動蕩,李世民吃蝗蟲不但穩定了民心,還讓世家看到了新皇帝的狠厲之氣,李治卻沒有這樣的經曆,所以在他看來這是很難的事情,隻是李治有他自己的優點,雖然有些軟弱,但也足夠堅韌,認定的事情就會努力做到,就像現在,他認識到沒有其他的辦法了,所以他的心也就定下來了。
這還真是陰差陽錯啊,本來是魏征和皇帝想要借著蝗災的機會讓太子成長,沒想到太子臨陣脫逃,反而是晉王李治得到了成長。
既然事情的大方向決定下來,如意和李治就開始商量具體的細節安排,祭祀該怎麼舉行?誰來主持?蝗蟲都在野外飛著,怎麼吃?這都是問題,並且既然要做,那就要爭取最大的效果和收益,如意又開始費腦筋了,晉王李治也想幫忙,但事實證明,這時候的李治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經過良久的苦思冥想,如意還真是想出了辦法,既然是舉行祭祀祈福的儀式,那就需要讓更多的災民看到,這樣就要求有足夠開口的場地,並且能夠在高處最好,這樣就需要搭建一處高台了,然後就是祭祀的人選,負責祭祀祈福的人選當然是地位越高越好,並且還需要在之後帶領大家一起吃蝗蟲,所以晉王李治就是現在最好的人選,因為這裡他的地位最高,但最大的問題是因為晉王年紀小,名聲不顯,百姓也許對於晉王並沒有太多的感觸,這勢必會影響拉攏民心的效果,其實太子才是最好的人選,因為太子是儲君,地位更高,相比之下百姓更加會聽從太子的言論,隻是這時候去哪裡找太子呢?之前李治有太子的印信,可以在書信上冒充,但祭祀是需要現身的,可是李治自己身份又不可能達到想要的結果,甚至有可能白白付出,這難道又是一條斷頭路嗎?想到這裡如意開始低頭揉著自己的頭發。
如意低頭揉了幾下頭發忽然就愣住了,她看到了自己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因為每天都會參與救濟災民的事情,如意平時並不會穿自己五品女官的官服,她想到了自己的衣服,接著就想到了太子的官服,太子雖然沒有來,但是衣服卻來了,這樣的話...或許可以找一個人穿著太子的衣服冒充太子?這個想法把如意自己也嚇了一跳,因為冒充太子是要丟掉性命的,誰敢這樣做?
李治在旁邊看著如意臉色一陣一變,不知道如意想到了什麼,就好奇的問。
如意看著李治也沒有隱瞞,於是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開闊的場地、搭建高台李治都認為沒錯,就是祭祀的人選,如意說太子是最好的人選李治也沒有異議,但問題是太子不在這裡,現在他們也不可能等待太子到來,太子來不來且不說,就是時間也來不及啊,祭祀這件事越快舉行越好,就是在跟謠言搶時間,所以那就找人冒充太子?李治也開始這樣考慮,可是誰敢啊!就算有人敢乾,李治和如意敢用嗎?一旦走漏了消息,他們兩個都會是同謀者。
李治想了很久開口道:“還是我來吧。”
如意還在想著剛剛的事沒聽清,問道:“什麼?”
李治重複道:“還是我來吧?”
如意黯然道:“我剛剛不是說了嗎,你來的話恐怕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李治糾正道:“我來冒充太子,我穿著太子的衣服去主持祭祀祈福。”
如意這時候認真的看著這個比自己小一些的男孩子,是的,李治要比如意小四歲,如意之前也是因為李治年紀小,所以主動包攬了很多事情。或許是因為楊氏生了三個女兒,沒有一個兒子,這就成了母女四人的心理問題,包括楊氏收養郭孝鎮,如意也希望自己有個弟弟,所以對狄仁傑會有特彆的態度,現在是對李治(弟控),如意開始認真的看李治了,平時在崇文館李治也是很不起眼的那個,他完全不像是長孫皇後的孩子,沒有太子和魏王的高調和優越感,在學習上也不是優秀的那一種,基本上來說就是存在感不高,但是現在卻又有這樣的膽魄,不可思議。
李治看如意一直盯著自己,不好意思的轉過臉道:“這件事情對誰都不合適,因為這不合律法,所以隻能看誰能承受之後的結果,我之前就在冒充太子殿下寫信,現在再來冒充太子本人,也罷,就算是債多不愁,隻希望這次事情能夠得到解決,到時候就算是被父皇追究責任也好減輕懲罰,再說了百姓並沒有見過太子,隻要我們沒有被當眾揭開,搞得天下皆知,完事之後我再跟父皇負荊請罪,我想父皇不會太過責怪與我的,但也隻能是我,其他人肯定不會有這樣的優勢了。”
原來李治是這麼想的,不過這樣也沒錯,李治作為長孫皇後的孩子,隻有他最合適這樣的事,就是最後考驗李治和皇上的父子之情。
祭祀人選的問題解決後,就是蝗蟲的問題了,怎麼吃?怎麼讓百姓吃?
所以如意的想法是在祭祀儀式上,“太子先是穿著衣服登上高台焚香祈天,這是祭祀的正式流程,然後訴說百姓的疾苦,然後再訴說皇帝在貞觀二年的大蝗災中的作為,最終消弭了蝗災,現在太子作為皇帝的繼承人,也是在效仿皇上當年的作為,來吃蝗蟲,也是希望蝗災快快退去,然後再號召百姓一起來吃蝗蟲,至於蝗蟲的來源如意都已經想好了,讓百姓自己去捕捉,然後帶著捕捉到的蝗蟲換取糧食,三斤蝗蟲換取一斤糧食,然後把捕捉來的蝗蟲加入到救濟災民的粥裡,這樣一來即推動了百姓食用蝗蟲、節省了糧食,也算是給災民找到了一些事情,找到了希望,真正的緩解了民變的危機,更有機會等到救濟的到來。”
李治聽了如意的分析還真是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啊,這樣的辦法雖然有風險,並且還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但無疑是眼下最好的辦法了,即解決了百姓中的謠言,也解決了糧食不夠的問題,所以李治下定決心以後就趕緊叫來縣臣,並且囑托縣臣趕緊選擇開闊的地方搭建祭祀的高台,並且把太子要祭天祈福的消息傳播出去。
縣臣也知道眼下情況的急迫,雖然還是有一些疑惑,但還是趕緊完成晉王殿下的安排去了,所以“太子在哪裡?”...縣臣的迷惑...
翌日“太子”需要的高台就已經搭建完畢,災民們知道了“太子殿下”要因為蝗災祭祀祈天,都還是很積極的,所以很快就結束了搭建,李治這時候也有了心理上的準備,馬上就開始了祭祀儀式。
李治穿著太子的衣服,看著頭頂的太陽,如意也看著時辰到了,向著李治示意一下,李治揚了揚袖子,一步一步踏著台階走上高台,上去以後李治先是看了看圍在周圍的百姓,人頭攢動,人山人海啊,李治稍微定了定神,漫步走到了祭祀的桌子前麵,下麵的災民也都在看著高處的“太子”,他們都沒有見過太子殿下,但是卻知道太子殿下在這裡賑災,因為很多災民就是在聽說太子在這裡才長途跋涉的過來的,傳言說來到這裡就不會再餓著肚子了,這就是來到這裡的災民越來越多的原因,來到這裡之後雖然沒有吃的更好,但至少可以吃到東西了,聽說其他地方已經有人餓死了,現在大家都在看著上麵的太子,有些看不清太子的臉,但百姓們還是很高興,因為太子一直在這裡陪著自己,這讓災民心裡有了很多的感動和安慰,這就是淳樸的民心啊。
上麵的李治看著下麵的一張張枯瘦的臉,大人,小孩,老者,婦孺,也想了很多東西,下麵的百姓,都是大唐的子民啊,他們因為蝗災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甚至很多人失去了性命,可是如果有糧食的話這些都是可避免的,隻是現在自己手裡也沒有糧食了,隻能用這樣的方法來幫助百姓堅持更長的時間了,這種心理上的作用,李治也很無奈,這時候他忽然也就放開了,沒有了之前的緊張:自己冒充太子肯定不會失去性命,但下麵的災民沒有糧食肯定會被餓死,所以還有什麼可猶豫的,李治深吸一口氣,拿起了身前桌子上的祭祀卷軸,開始朗聲誦讀上麵的祭祀文稿。
祭祀文稿第一部分述說了上天的崇大,“太子”表示了敬天之意,第二部分述說了百姓因為蝗災的艱難困苦,然後李治學著貞觀二年皇帝的套路,把蝗災的責任拉到了自己的身上,表示自己可以代替百姓承擔痛苦,第三部分則是講述了貞觀二年太宗皇帝對蝗災的做法,這時李治也表示自己作為皇帝的孩子,現在的太子,有責任,也應該在現在為百姓承擔起這樣責任,自己將承繼皇帝當年的作為,也會用食用蝗蟲來表示對抗蝗災的決心,以及儘快趕走蝗蟲的信心,第四部分繼續歌頌上天,皇帝作為上天管理百姓的真龍天子,一定會做一個好皇帝的。
到這時祭祀文稿朗讀結束,台下的災民才知道“太子殿下”,為什麼要舉行儀式了,祈福是一個原因,然後還會效仿太宗皇帝十幾年前的作為,這時很多百姓也想起了貞觀二年的那場大蝗災,就算沒有經曆過,也會聽說過,在那場大蝗災中皇帝親食蝗蟲,現在“太子”又要承繼這樣的行為了,很多災民已經開始被感動的淚眼朦朧,口中高喊著“皇上萬歲,太子殿下千歲”,然後就跪拜下去,接著更多的災民跟著高喊跪拜,李治這時候看著下邊百姓的作為也是淚眼朦朧,聲音哽咽道:“父皇曾經說,食為人天,農為正本,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大家都是我大唐的百姓,是我大唐江山的根本,現在蝗災肆虐,本王當與大家同甘共苦,共度劫難。”這不是李治事前想好的話,完全是因為此情此景,被這時的氣氛渲染出的話,純粹是有感而發的“太子”的話,隻是這時所有人都在這樣的群體氣氛中,沒人看出李治的問題。
在李治說出那句話後,在眾人的目睹之下,李治拿起了早就準備好的蝗蟲,也沒有了之前的惡心感,就吃了下去。
這時伺候在下邊的縣臣已經驚呆了,因為這哪裡是什麼太子?這明明是晉王啊,可是這太子的官服是怎麼來的?還有之前太子的印信是怎麼來的?這個人到底是是晉王還是太子啊!這裡麵處處透漏著奇怪啊,隻是還不等他想出個所以然,就看見如意在向他使眼色,縣臣才想起來祭祀儀式之前如意對自己的安排,連忙點頭道:“哦,哦,我知道了。”
趕緊就跑上了高台喊道:“太子殿下為了趕走蝗蟲,甘願以蝗蟲為食,現在我們大家也要跟著太子殿下一起來,齊心協力,把蝗災給吃了,為了獎勵這種行為,太子殿下特彆設立規則,凡是捕捉五斤蝗蟲者就可以換到一斤糧食,大家一起動起來了。”本來商量的是三斤,但縣臣勸說李治改了,因為蝗蟲太多了...
下邊的百姓聽到還有這樣的好事,用蝗蟲換糧食,多好呢!至於吃蝗蟲,太子殿下都吃了,自己吃又有何妨呢,百姓一時間就開始有了積極性,李治和如意看著大家這樣的改變,也咽了一口氣,心裡的石頭算是落地了。
之後的每一天李治都會坐在祭祀的高台上,讓所有的災民能夠看見他,然後每天也都會跟災民吃一樣的用蝗蟲煮的粥。
於是聚集在這裡的災民總算是安靜了下來,謠言也沉靜了下去,縣臣每天也會安排大家用蝗蟲換糧食,然後再安排災民對蝗蟲做一些簡單的處理,比如把蝗蟲腿和翅膀腦袋給去了,以方便煮進粥裡,這樣的確大大的減緩了糧食的消耗,縣臣又開始覺得晉王殿下英明了。
這樣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一直注意著的幾位蓄謀的家主那裡,按照他們的計劃,災民的民變現在就應該發生了,隻是為什麼沒有呢?消息傳過來以後幾位家主也是目瞪口呆,居然還可以這樣做?效仿太宗皇帝的做法,皇帝之前是這麼做過,隻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太子也會有這樣的魄力,這一下子就讓世家的安排落空,說好的民變沒有發生,那麼計劃還會繼續進行嗎?
當然會繼續進行,在世家眼裡,現在的太子就算想到了這個辦法,但依舊稚嫩很多,所以有人冷笑一聲道:“既然太子殿下這麼愛惜災民,那我們就再給殿下送一些吧,隻是希望太子殿下的糧食夠用,哼哼。”
另一人接著笑道:“如果糧食足夠的話,我想太子殿下是不會吃蝗蟲的,雖然比我們預料中的多了一些能耐,隻可惜天命不可違啊。”
接著幾人都是哈哈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