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回說道,王氏在“太子”上門求糧之後就猜到了“太子”的糧食不多了,所以就開始推動他們的煽動計劃,在狄仁傑離開之後,謠言傳播這樣的消息也傳到了李治和如意的耳中,二人開始被這個消息震驚的不知怎麼開口,接著就是害怕,臉色被嚇得一陣煞白,這時候是撤回並州還是留下繼續救濟災民?之前還期望狄仁傑能夠帶回太子的安排,現在隻怕是來不及了,擺在眼前的難題如意和李治隻能自行解決了,那就走人?可是如意和李治看著外邊密密麻麻的災民,實在是下不了這樣的決定,他們知道,一旦自己離開,民變發生,秩序就會在這裡消失,一片無序之地,這些體弱的百姓恐怕一點生路都沒有,更可怕的是,無序之下的弱肉強食,這些人或許會成為一些人的口糧也未可知,大災之年,人相食、易子而食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想到這裡,想到這些天跟災民的相處,如意和李治都沒有了離去的想法,他們不想看著今天還是活生生的人,明天就變成了食物。
隻是不走的話,自己留下來能發揮怎麼樣的作用呢?這才是二人需要思考的問題,什麼樣的位置就需要背負起什麼樣的責任,這方麵晉王李治實在是沒有什麼辦法,如意隻能自己想辦法了,可是自己手裡有什麼呢?有自己,皇帝的五品才人,沒有用;晉王李治,估計也不會有用的,因為自己這裡還有太子的印信,之前李治向周圍求糧的時候用過,但是用處不大,所以李治本人也就沒啥用了,如意現在想來,並不是太子的印信沒用,恐怕是各地的主官受到了王氏的影響,所以不敢明目張膽的的幫助“太子”,世家的影響力有這麼大嗎?如意這時候因為年齡和閱曆,還不是太了解世家的強大,並且到這時候如意還以為造成這一切的隻是王氏一家,也算是無知者無畏了,然後如意接著清點,那就是太子的官服了,剩下就沒有了,可是太子的印信都沒用,隻是太子的衣服能有什麼用呢?如意看著這一堆沒用的東西也是滿頭愁緒啊。
隻是不管李治和如意怎麼因為災情焦急的睡不好覺,第二天就還是要麵對災民的吃喝,民以食為天,更彆說是現在了,災民除了一口吃的就一無所有了,消弭民變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有吃的,沒有吃的那謠言很可能就會成為現實。
這一天如意照例在巡視災民的情況,本來這件事應該是李治的事情,但出於對晉王安全的考慮,隻能如意承擔起這樣的責任,因為她這個五品的才人還真的比不上晉王的身份,雖然名義上如意是皇帝的妃嬪,但現在隻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女官,還兼任著起居館的記注工作,所以如意直接自己就負責巡視,一舉兩得。
在如意走到一處聚集地的時候,如意突然看到了很多人不知在跪拜著什麼,出於好奇就走了過去,她看到了人群的最前方,是一名老者,如意認出了老者,因為如意之前曾經建議李治為了穩定民心選拔出了一些災民中的德高望重者,這名老者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如意認出了他。
如意不知道老者在乾嘛,於是等待眾人跪拜結束後就走過去想要詢問一下,不怪如意疑惑,現在謠言四起,多一分細心就能多一分安心。
看到如意走了過來,老者也是迎了上去,他也認識如意,在為災民分配糧食的過程中如意一直有參與,所以老者心裡還是很感激這個年輕的女子的。
如意好奇的問道:“老伯,你們剛剛是在乾什麼?我看挺莊重的。”
老者答道:“姑娘,現在蝗災四起,我猜是因為我們平時祭祀上天不夠心誠,懈怠了這些事,所以老天給我們的警告,所以我組織了一些人,祭祀祈福,希望老天睜開眼,放過我們這些窮困的百姓。”
“祭祀”?如意思索道:“老伯,百姓們都信奉這樣的說法嗎?”
老伯道:“是啊,大家都深以為然,所以自發的過來一起祭祀,姑娘知道,我們大唐五到七年就會發生一次蝗災,我們每次都這麼祭祀,很快就能過去了,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發生在貞觀二年的大蝗災了,那一次的蝗災是真的嚴重,餓殍滿地人相食啊,後來我聽說還是皇上特彆在長安城舉行祭祀,後來蝗災就很快結束了。”
老者說到這裡,如意一下子就想到了什麼:起居館,關於皇上治理蝗災的記錄:
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duō)數枚而咒曰:“人以穀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複成災。
想到這裡如意嘴角有了一些笑意,喃喃自語道:“或許我們也該來一場祭祀了。”
老者聽到這樣的話,也是道:“如果能夠組織所有人來一場祭祀,那就再好不過了。”
如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馬上就離開了,她心裡的這個好主意還需要跟晉王李治好好商量一下。
如意找到了還在發愁的李治說道:“晉王殿下,我現在想到了一個不錯的辦法,想要跟殿下商量一下。”
李治聽到這話高興得道:“你快說什麼辦法,還是你聰明,想到了那麼多辦法,我都快愁死了。”
如意道:“殿下,今天我在外邊看到了有不少的百姓在祭祀祈福,我認為我們也應該組織一場大的祈福了,把所有的災民都拉在一起。”
李治這時候有點看不懂了,都什麼時候了還要祭祀祈福,難道擺在眼前的不是糧食的短缺嗎?祭祀能換來糧食嗎?
麵對這樣的疑問,如意胸有成竹的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殿下,我認為一來百姓都信奉祭祀,這樣能夠求得心安,另外由我們來組織祭祀儀式,也是在拉攏聚集民心,現在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民心渙散,如果祭祀祈福可以達到目的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李治這時候才明白了如意的意思,一是順應民心,百姓信奉祭祀,那就祭祀,而是拉攏民心,祈福或許真的有這樣的效果,但這樣看不著摸不到的辦法作用有多少很難被確定啊,於是李治問道:“你認為這個方法會有作用嗎?”
如意道:“殿下,我認為我們現在麵對的最大難點並不是百姓,而是謠言,這樣的謠言並不是外在的食物可以解決的,因為謠言是紮根在人的心裡,所以這是我們沒有辦法的原因,而祭祀祈福正好發揮這樣的作用,也許它不能真的消除謠言,但至少會減緩民心渙散的速度,現在對於我們來說時間就是生命,也許我們多堅持一天就會等到太子殿下的糧食,到時候所有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李治也是想到,是啊,謠言才是最可怕的,因為謠言的傳播,也許下一刻民變就會發生,如果祭祀祈福可以緩解這樣的問題,那就太好不過,隻是還有另一個問題,祭祀祈福之後呢?到底還是需要糧食的,單純的隻是祭祀那肯定是沒用的,畢竟災民還是需要吃飯的,於是李治問道接下來的辦法。
如意稍微停頓一下問道:“晉王殿下看過之前的一些蝗災記載嗎?”
李治又是不懂如意什麼意思,好好地轉移話題乾嘛?有什麼特殊含義嗎?但還是說道:“之前在崇文館學習看過一些,怎麼了?”
如意沒有回答,而是繼續問道:“貞觀二年的大蝗災,晉王殿下還記著嗎?”
李治繼續回答道:“記著,那是一次極其嚴重的蝗災,老師們著重講解過。”
如意繼續問道:“那殿下還記著皇上是怎麼解決的嗎?”
李治這時候才恍然大悟道:“是的,父皇在長安城組織了祭祀儀式,可是我們剛剛不是已經決定了祭祀的事嗎?你怎麼又提起來了?”
如意還是不回答。繼續問道:“還有呢?皇上隻是祭祀了嗎?”
李治皺著眉頭看著如意,實在是不明白她想說什麼,隻能順著如意的問題思考,思考了片刻李治的眼神和臉色就變了,結結巴巴的道:“你你你是說...”
如意點頭道:“是的,皇上然後吃了它,那些蝗蟲。”其實說到這裡如意自己的臉色也不太好,畢竟她是見過那些蝗蟲的,流著莫名其妙綠色和黃色汁水的東西,想著想著如意就打了一個冷戰,可就是這樣的蝗蟲,皇帝在貞觀二年就吃過了,這為如意提供了解決的思路。
李治這時候看到如意肯定了自己的想法,頓時感覺肚子裡翻江倒海,扶著桌子就是一陣乾嘔,不敢相信的問道:“你的意思是我們也要吃那些蝗蟲?哦,我不行了,你先等等。”
如意看著李治的樣子,感覺自己的肚子或許也快出問題了,但還是堅持著說道:“殿下,我們的存糧真的很不樂觀啊,隻是吃糧食堅持不了幾天了,或許吃蝗蟲就是唯一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