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情民變十萬火急 徐慧化身承接皇恩 ……(1 / 2)

隻是如意還是低估了世家計劃的推進速度,就在狄仁傑剛剛離去的片刻,縣臣就推門跑了進來,之前逐漸沉寂的謠言現在又開始傳播了,並且有了愈演愈烈的勢頭,如意猜測這是王氏看到“太子”去借糧,預料到這裡沒有糧食了,所以煽動開始了,民變就在眼下了!火焰要燒到眉毛了,隻是狄仁傑的求援還來得及嗎?

事實是來不及的,就算狄仁傑快馬加鞭把書信送到了太子手中也無濟於事,因為太子看完書信後直接跌坐在座位上,李績看到了書信也是不敢妄做決斷,太子對於這件事多半是害怕,加上不知深淺,但李績老謀深算,他不但能夠看到這件事情裡麵的凶險,甚至能夠猜到這件事情的發展決定不止於此,世家肯定還有更多的後手,所以也就不敢有什麼建議。

李佑這時候更加慌亂無措,一心就是想跑回長安城,自己隻是想跟著太子撿一些功勞,哪成想會有這樣的危險,之前可以借口跟著太子留在並州,現在呢?萬一民變蔓延到了並州,這多危險啊,早知道這樣還不如乖乖的待在宮裡呢,李佑這會兒真是後悔了,真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啊,明明是白撿功勞的事兒,誰會料到有這樣的變故,所以李佑也不能給太子什麼建議,回長安城的建議倒是有了。

太子沒有了李績和李佑的建議更是手足無措,慌亂之下太子也就不管不顧了,狄仁傑不是想要辦法嗎?那正好,自己也想要辦法,所以太子也就不留狄仁傑了,直接讓他跑到長安城去要辦法,這...把狄仁傑搞了個目瞪口呆,自己快馬加鞭、十萬火急的跑到並州不說,現在還得再跑到長安城?但也沒辦法了,自己在這裡多浪費一刻鐘,如意和晉王就多一分危險,所以隻能不顧勞累換了一匹馬奔向長安。

其實送信到長安這件事不是非要狄仁傑去不可,隻是這時候太子鴕鳥的心態,他不敢接觸這件事,甚至從頭到尾太子都在有意避開,書信自己沒寫過一封,都是直接轉交李治的書信,現在就連送信這件事都是李治安排過來的狄仁傑,太子就是不想沾染民變的任何東西,因為他希望這件事情從頭到尾都跟自己沒關係,引發民變的地方自己沒有過去,一直是李治在督導,所以責任都是晉王李治的。到這時候太子都還以為民變是因為李治的治理不善引發的,不知道這是世家的陰謀,是必定會發生的,所以太子想極力撇清責任,而李績也是看到了太子這樣一係列的所作所為不敢再說話,就怕成了太子的替罪羔羊。

另一邊,在狄仁傑飛速狂奔的時候,皇帝帶著魏征和長孫無忌還在研究李治的上一封書信,因為按照常理,李治求援的書信不該這麼頻繁,特彆是上一次魏征專門給安排了一定的救濟糧,這才沒幾天就吃完了?除非吃飯的人很多,但是怎麼算是多呢?災民為了吃到救濟糧,聚集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人數肯定會增加,但是聚集了多少人並沒有實際的控製,所以“太子”這裡到底是聚集了多少人?吃的才會這麼快?現在皇帝思考的是這件事會不會就是世家的陰謀,這就是皇帝著眼於全局的眼界,才會有一定的想法懷疑這其中有世家的參與,但是現在並不能隨意的作出決定,因為這相當於戰略的判斷,一旦判斷失誤就會滿盤皆輸也說不定,所以皇帝還是拿不定主意。

魏征和長孫無忌不敢認定這裡“太子”那裡就是世家破局的點,所以也是無可奈何,現在幾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這就像一條快要決堤的河,你著眼於整個河段,處處都像是要快決堤的樣子,隻能等待哪裡真的決堤了再去救援,想到這裡又是一陣沉默。

隻是他們的等待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在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內侍監疾步跑了進來,在皇帝身邊耳語一番,皇帝大手一揮,帶他進來,朕現在就想知道這件事的謎底。

內侍監趕緊下去把麵色蒼白,腿都還站不穩的狄仁傑領了進來,皇帝一看狄仁傑的羅圈腿就知道他是騎了很久的馬過來的,但是這時候皇帝沒有這個閒心關心這些問題了,狄仁傑也是堅毅,雖然自己快要堅持不住了,但還是趕緊掏出了懷裡的書信,內侍監趕緊把書信遞到了皇帝手裡,狄仁傑直接就不顧禮儀的坐在了地上,這還是稍稍顧及了皇帝的威儀,否則直接就想躺下了。

皇帝則是趕緊看起了書信,現場一陣安靜,隻能看見皇帝攥的越來越緊的手指,魏征和長孫無忌看到,知道這裡麵肯定是不好的消息了,片刻後就聽見皇帝寒聲道:“好,好,好,朕還是小看了這些世家的膽量,他們不但敢煽動民變了,並且還要拿朕的太子開刀了,好啊,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要攻擊朕的命脈,這的確是他們的手法,朕之前還小看他們呢,現在看來,能夠傳承幾百年,上千年,世家還真不是酒囊飯袋。”

長孫無忌和魏征也是趕緊拿過書信看了起來,現在他們也知道了,也敢於確定了,“太子”哪裡的確就是世家想要破局的點,魏征又趕緊在一堆書信中找出了之前李治送過來的書信,每一次書信中李治都會強調災民的人數還在超出預料的增加,隻是之前不管是皇帝還是魏征,一直著眼於全局,很難清晰的看到這一個點,現在來看,就脈絡清晰許多了。

也能明白世家步步為營,環環相扣的局了,隻是知道了是一回事,那這個局又該怎麼解呢?繼續送糧食嗎?隻怕時間會來不及啊,從現在的情形來看,糧食還在路上恐怕民變就已經發生了,直接派兵嗎?這倒是辦法,長孫無忌剛剛提出這個辦法就被皇帝給否了,皇帝道:“現在你還看不出來嗎?世家就是想要我們派兵鎮壓,去救太子,這樣其他地方勢必會出現漏洞,這就是他們的機會了,哼哼,圍點打援,圍魏救趙都用上了,你信不信一旦朕的將士稍一調動,這民變就會遍地開花,到時候朕這天下就會遍地烽火,這才是世家的計中計,這是堂堂正正的陽謀啊,就看朕怎麼選擇了。”

的確,這就是世家的最終目的,就看皇帝要不要這個太子了,這真是兩難的決定啊,太子是皇位的繼承人,更是皇帝和長孫皇後的愛子,所有人都不會認為皇帝不會不救太子的,世家也是這麼想的,這也是他們敢於對太子開刀的底氣,有太子在手裡,他們不認為皇帝不屈服。

隻是所有人都看錯了這個皇帝,隻是皇帝惡狠狠地道:“他們想以點帶麵,牽動全局,朕偏偏不隨他們的意,這是一場戰爭,戰爭的勝負不是一個點能夠決定的,他們想讓朕調動全軍,可朕偏偏不動如山,太子那裡朕就送給他們。”

這時長孫無忌就急了,那可是事關太子的安危啊,作為太子的舅舅,他不得不急,隻是皇帝作為太子的父皇怎麼就不急呢?

皇帝看他的樣子也知道他想說什麼,繼續道:“你不用急,朕不可能放著太子不管,而是隻有這樣太子才會安全,朕全軍不動雖然看起來是放棄了太子的所在,但卻是穩定了全局,這樣其他地方就不可能鬨起來,其他世家也就沒有機會興風作浪、渾水摸魚,隻有那一個地方成不了什麼氣候,再者,那些世家也並非鐵板一塊,他們見事不可為就不會強行發難,那時隻剩下了王氏等幾個世家,你覺得到那時王氏敢於跟朕魚死網破嗎?他們隻會當這件事不存在,甚至還會保證太子的安危,見勢不妙,能屈能伸也是世家延續的根本。”

魏征和長孫無忌這時也明白了皇帝說的話的意思,這不是他們能夠想到的,因為有一些東西是你必須坐在那個地方才會認識到的,山頂的風景隻有自己站在山頂才會看到,從彆人的嘴裡是不可能實際領會的,但不得不承認,皇帝說的很有道理。

這時魏征也可以放下心來重新審視“太子”的書信,之前因為太過注重書信的內容,忘記了考較太子對於這些事的收獲,魏征作為太子的老師,現在開始回歸本職工作了,隻是魏征越看越奇怪,因為書信的字體並不是太子的,接著魏征又翻看了之前的幾封書信,都不是!所有的書信字體都不是太子的!這是怎麼回事?

皇帝這時也看到了魏征的異常,看向了魏征,魏征不作言語,隻是把書信交給了皇帝,然後示意了一下字體,皇上仔細一看也逐漸發現了問題,書信誰寫的?不是太子還會是誰呢?太子為什麼沒有自己寫信,這些重要的東西不該是太子親自寫信告訴自己嗎?難道這件事是太子假手於人?

帶著這些疑問皇帝不動聲色的開始詢問坐在地上的狄仁傑:“這些書信都是太子讓你交給朕的嗎?”

狄仁傑趕緊坐直了道:“是的,皇上,書信是太子殿下讓小的交給皇上的。”

皇上繼續問道:“那太子寫信的時候可有什麼話讓你轉告朕?”

這時狄仁傑愣住了,太子寫信?轉告?沒有啊,所以皇上以為書信是太子寫得?這就是被誤會了,狄仁傑趕緊道:“啟稟皇上,不是這樣的,書信不是太子殿下寫得,而是晉王李治殿下寫的,隻是在太子殿下看過之後再送到了宮裡。”

這就對上了,難怪不是太子的字體,原來書信就不是他寫的,而是李治寫的,可是為什麼本該太子寫的書信怎麼會假手於李治呢?這不合理啊,於是皇帝繼續問道:“可是太子有什麼意外所以安排晉王寫信嗎?”

狄仁傑道:“皇上,太子殿下並沒有事情發生,隻是因為晉王殿下在地方督理災情,較為了解災情,所以是晉王殿下寫信。”

皇帝繼續不動聲色的問道:“哦,這樣啊,太子和晉王不在一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