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臣魏征身故 太子失格離經叛道^^……(2 / 2)

魏征逝世的消息傳到高句麗的時候淵蓋蘇文極其興奮,連連稱好,因為魏征一死李世民就算是損失了左膀右臂了,魏征的賢名,就算是遠在高句麗淵蓋蘇文也是如雷貫耳,現在魏征死了,大唐的朝堂不可能不起波瀾,一國之宰相留下的權力空間怎麼可能沒人爭搶呢?再者,繼位者就能完美的彌補魏征留下的缺嗎?恐怕大唐皇帝很難找到像魏征這樣有能力的人了,所以這個缺兒沒人補的了,這一切無疑都會牽扯皇帝李世民的精力,皇帝也就無暇他顧了,高句麗就會有更多的喘息的機會了,所以這就是上天賜予的機會啊,也就不怪淵蓋蘇文這樣城府的人都會喜形於色了,大唐現在就是懸於他頭頂的利劍,讓他坐臥難安。

如意聽到自己老師去世消息的時候,聲音全無,隻是眼淚控製不住的流了下來,她沒想到上一次一彆竟然跟老師是永彆,她之前知道老師的身子已經不好,很長時間都是佝僂著身子,隻是沒想到這才兩年不到老師就去世了,自己還不能回去,這時候如意更怪自己了,不然就可以留在照顧老師了,魏征與如意,如師如父,現在如意能做的唯有站在院子裡望著遙遠的長安城落淚。

來轉告消息的李治這時候也是情難自已,魏征也算是他的老師,雖然隻是在崇文館的接觸,但魏征的教導還是曆曆在目,這時候也不知道該怎麼勸如意節哀了。

以上隻是魏征逝世帶來的小的影響,因為這件事受到最大衝擊的是太子李承乾,完全改變了整個大唐的命運和曆史。

魏征是太子最為遵從的老師,因為魏征可以幫助太子穩固自己東宮之位,其他的老師就沒有這樣好的能力了,所以其他人對於太子的約束就要欠缺很多,也就是老師說話不算話,管不住太子。

沒有了魏征的約束,太子身邊的隨從不管是出於想討太子歡心的原因,還是作為下人想讓太子開心的原因,太子的隨從總是想方設法的帶著太子取樂,或是聚眾飲酒或是招攬舞樂伎在東宮流連聲色,其中最得太子歡心的就是那個與如意並駕齊名的“稱心”,這個人本就出身教坊司,出身卑微,現在能夠跟隨在太子身邊自然不想放棄這樣的機會,各種小把戲逗得太子很是開心,發展到最後稱心甚至穿起了宮廷女官的衣服,配上稱心嬌柔的身段和麵相還真是像那嫋嫋身姿的女子,太子這樣放浪形骸的舉動都被傳到了宮外,甚至傳言太子其人德行有虧,養孌童,好男色。

太子這樣的不學無術,諸多的老師又是管不了他,隻能把這些事上報了李世民,這時候皇帝還因為魏征的去世悲痛,結果太子就變成了這樣,皇帝還真是怒其不爭哀其不幸,魏征這才死了不出一月,太子怎麼就不能給自己長長臉呢?省省心呢?馬上帶著人就到了太子東宮。

這時候的太子還在跟下人蒙著眼玩躲貓貓,結果一身女裝的稱心就撞到了李世民的身前。

稱心看見皇帝嚇得趕緊趴在地上道:“奴婢見過皇上,奴婢衝撞皇上罪該萬死。”

太子聽到自己的父皇來了也是嚇得不輕,他還是很害怕皇帝的,畢竟掌握著自己的皇位,“兒臣見過父皇。”

皇帝冷聲道:“朕聽聞你最近懈怠了侍學之心,荒蕪了學業,每天就是在做這樣的事嗎?這陰不陰陽不陽描眉畫臉的肮臟貨色是一國之儲君該迷戀的粗鄙之事嗎?聲色犬馬不知上進,你還有身為太子的自知之明嗎,你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皇帝之前從來都沒有對太子說過這樣的重話,隻是現在接二連三的事讓他失了些許方寸,接著皇帝又看到趴在自己腳下的稱心,太子是自己的兒子他沒辦法,心裡有氣也隻能遷怒於這個奴才了,如果沒有他勾引太子,太子也不會變成這樣,於是道:“引誘蠱惑太子失學、失行、失德,你真是罪該萬死,拉出去砍了。”

稱心一陣哀鳴“皇上饒命啊,皇上饒命啊,太子殿下救命啊,救救奴婢啊。”

隻是這時候的太子也是不敢說話,甚至抬頭都不敢,隻是看著太子緊握的手知道太子的內心並不平靜。

皇帝以為殺掉一個稱心就能讓太子收心學習,這樣的做法跟把如意送到高句麗一個道理,隻是他忽略了一點不同,現在沒有了魏征誰來緩和皇帝太子之間的矛盾?之前因為魏征是堅定的擁立太子的,他就是太子的定心丸,現在呢?

太子失去了定心丸,又變成了那個自卑的懦弱的癲狂的太子。

待皇帝走之後,太子開始在自己的東宮瘋狂的砸東西,一邊瘋癲的亂喊亂叫“啊!啊!”

一邊喃喃自語道:“父皇從來都沒有看得上我,我愚笨,我不可教,我永遠也比不上那個聰明睿智、風度翩翩的魏王,父皇對他可以善待寵愛,對我就是各種苛責,魏王有皇家氣度,而我是個瘸子,父皇可以主動給魏王興建府邸,而我就是奢靡浪費,魏王可以遊曆天下,而我就是不務正業,魏王可以有美酒舞樂伎,而我就是聲色犬馬,哈哈,父皇從來都是看不上我這個不成器的太子的,爛泥扶不上牆的太子!扶不起的阿鬥!哈哈,真是悲哀啊!哈哈哈哈,那我就更要讓父皇對我刮目相看!”這時一個瘋狂的念頭開始在太子心中醞釀,一封書信送出了太子東宮。

這件事情以後不管是宮裡還是宮外有流言開始盛傳皇帝有改立太子的心思。

同一時期,魏王李泰來向自己的父皇請旨,說是想為自己的母親長孫皇後祈福,所以李泰發願親自到洛陽城營造龍門石窟,李泰的仁孝與太子的任性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就是皇帝一直對太子縱容的後果,他看不見太子所背負的壓力,以為自己每次向太子妥協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最後就是太子心智上的徹底扭曲,他會把皇帝做的任何事都當做是自己穩固太子之位的砝碼,最終踏破了皇帝的底線。

這樣的太子是看不見皇帝為他做的事不隻是從皇帝的身份出發,還是一個父親的身份,還是承載著先皇後長孫的遺願,皇帝比任何人都想望子成龍,甚至不惜自己的臉麵向天下昭告了隱太子李建成的合法身份,可是太子呢?一步一步把自己的父皇逼得不知道該怎樣處置父子間的感情,這就是皇家啊,這皇位誘惑就會讓人亂了綱常,失了親情,李世民自己的上位何嘗不是這樣呢?這就是他當年在李淵的殿閣外向長孫痛哭的原因。

太子東宮送出的書信到了齊王李佑的手裡,雖然在上一次的蝗災事件中皇帝因為李佑挑唆太子臨陣脫逃把他趕回了自己的封地,但李佑“作為”太子的謀臣,其實就是狐朋狗友,兩人之間並沒有斷絕聯係,太子有很多事也會讓李佑出謀劃策,這一次也是一樣。

李佑這一次收到太子的書信哈哈大笑,他知道自己等的機會終於來了,那個愚蠢的太子李承乾以為自己是他的謀臣,他也配嗎?一個蠢貨,他何德何能坐上了太子的寶座?還不是因為他是長孫皇後的孩子?所以即使太子再蠢也能得到李佑求之不得的東西,自己呢?不知道比太子強出了多少倍,彆說是太子,就算是魏王,李佑也不放在眼裡,也不過如此,但是他們都是長孫皇後的孩子就可以肆意的張揚,自己隻是德妃的孩子就算表現的再好皇帝也看不見,甚至為了減少麻煩隻能小心的隱藏自己的才敢,就像是李恪,明明很優秀卻隻能自己離開崇文館做一個平庸的人,李佑不想自己跟李恪一樣逆來順受,李佑在這些事上麵不服氣,所以他會留在宮裡伺機而動,隻是皇帝就連這樣的機會都不給自己,還把自己趕到了封地,這就是在為他喜愛的孩子清楚障礙,正是因為這樣李佑才會選擇巴結太子,哪怕皇帝把自己趕出了皇宮的權利核心,李佑知道自己隻要抓住太子就一定還會有機會的,現在機會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