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皇帝李世民還想籌謀攻打高句麗的時候,一場不算意外的意外暫時改變了皇帝的謀劃:那位在朝堂上佝僂的身影,那位敢言上諫的良臣不能再站立在朝堂上了,貞觀十七年(643年),六十四歲的直臣魏征病危了,或將不久於人世。
李世民在得到魏征病重的訊息後,親自到魏征家中探視,魏征強撐病體,穿戴朝服,拖著殘軀在臥榻上麵聖行禮,李世民趕緊上前屏退左右侍從親自攙扶魏征問他還有什麼想說的。
於魏征而言,著朝服是君臣的規矩,也是自己對皇上的最後一次諫言,魏征也深知自己大限將近了。
魏征像從前一樣開始了自己的諫言: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陛下,這天下之大莫過於規矩二字,常言道國有規則國昌,家有規則家大,身有規則身正,心有規則心泰,這世間萬物莫不有規矩,而在這所有規矩之中,太子繼位就是最大的規矩,成則國治,弛則國亂,前有始皇帝二世亡於胡亥,近有前隋毀於煬帝,這都是警世之鑒,臣追隨陛下愈十數載,深知陛下之心胸不弱於秦皇,治世之才能可比之漢武,這麼看來太子不及陛下甚多,但臣還是想說“立嫡立長”就是規矩,太子才智不顯也自有朝臣輔助,有陛下打下的根基,太子可保守成無憂,再者現在太子憂慮東宮之位,日後一旦繼位心結自然消除,還是可以有一番作為的,所以臣懇切希望陛下莫要對太子殿下失去期望。
李世民聽著油儘燈枯的老臣這時候還在掛念著太子的事,一時也是情難自已悲從中來流著眼淚道:“愛卿的話朕聽的明白,其實從始至終朕一直都對承乾抱有期望,不管是出於國家還是出於朕對長孫的承諾,朕從來都沒有換掉太子的想法,即使是太子性格多乖張,朕也隻是怨我這個做父親的沒有教育好孩子,子不教父之過。愛卿說得對,太子或許才智不顯,但隻要我這個做父親的能夠給他留下好的根基,太子可守成無憂,也就是朕勞累一下罷了,所以朕會傳位給他的。”
魏征聽了安心的點了點頭,然後道:“陛下,還有一事臣必須要說,臣知道自己隻是一個文臣,不能明白陛下一心想要遠征高句麗的決心和深意,但臣身為陛下的臣子當儘忠守責,不得不言,高句麗不是一個容易擊敗的對手,幾次讓前隋折戟而歸,最終國祚破滅,所以我們不得不慎重,如果不是準備十分充分陛下切不可意氣用事,失了民心,傾覆了國運。”
李世民趕忙道:“愛卿放心,朕會一直謹記愛卿的忠告,非必勝之把握,不敢輕言起戰端。”
接著魏征有道:“臣還有一個不情之請,想求陛下。”
皇帝道:“愛卿請講。”
魏征道:“這些事結束之後,臣希望陛下能夠給那孩子回來的機會,是臣把她送出去的,所以臣還想把她帶回來。”
皇帝知道魏征說的是如意,點頭道:“愛卿放心,朕對那孩子也多有虧欠,在走之前會留下話的,保證她回來以後可以無憂的生活下去。”李世民說的走之前就是自己死之前,太子正好可以繼位,到那時如意回來也沒有什麼影響了,所以給出魏征這樣的承諾。
接著魏征道:“陛下,臣之大限將近,有些心裡話怕再也沒有機會告訴陛下,希望陛下原諒臣的欺君之罪,臣從來都算不得的是陛下的忠臣,隻稱得上是良臣罷了,陛下知道臣自幼孤苦貧寒,備經離亂,深曉百姓之艱辛,所以即使是做了陛下的臣子還是想把百姓放在陛下的前麵,也就做出了很多為難陛下的事,說了很多侵犯龍顏的話,臣深感陛下和皇後娘娘對臣的包容,所以在這上麵臣對不住陛下的鐘愛,這是臣的欺君之舉。”
皇帝道:“這些都是朕知道的,所以朕才會叫你殺不掉的鄉巴佬,所以愛卿哪來的欺君啊,啊?難道愛卿是想說朕是個不辨是非的昏君嗎?”
說完君臣二人都開始哭著笑了起來。
接著皇帝又把自己的兒子太子李承乾和女兒衡山公主叫了進來,皇帝對太子道:“承乾跪下,向你的老師行學生之禮。”
太子有很多的老師,但太子從來不用行大禮,因為他是太子,現在皇帝讓太子跪拜魏征就是想告訴魏征,他是不一樣的,就算是太子也要尊重於他。
接著皇帝指著一個少女(李世民最小的女兒新城公主,)道:“魏公,睜開眼看看朕的女兒,就是你的兒媳了。”這時候皇帝改魏愛卿為魏公,就是想告訴魏征現在二人是姻親雙方了,不是君臣,這是皇帝對魏征的特彆對待,並且新城公主作為李世民最小的女兒,也是他和長孫皇後最小的孩子,李世民把新城公主嫁給魏征的兒子可謂是對這位老臣最大的厚愛。
隻是此時魏征已經身體衰弱到無法起身謝恩了。
當日皇帝回到宮裡的晚上,忽然在夜裡夢到魏征,就像平日裡一樣身體完好了,李世民高興的開始跟魏征談論起朝政,結果到了次日清晨,皇帝留在魏征府上的內侍前來上報,魏征在昨夜歸天了,皇帝久久愣在原地,手裡的衣服掉在地上不自知。
時為貞觀十七年魏征喪,李世民親臨其葬禮,痛哭流涕,為魏征廢朝五天,並令內外百官與在長安的朝集使一同前來參加葬禮;太子李承乾在西華堂為他舉哀。
隨後,李世民下詔追贈魏征為司空、相州都督,賜諡號“文貞”;同時賜羽葆、鼓吹,加班劍四十人,贈絹布一千段、米粟一千石,並允許陪葬自己的昭陵。
將要下葬時,魏征的妻子裴氏道:“魏征平生節儉,現在按一品官的禮節安葬。所需儀仗、器物太多,不符合魏征本人的誌願。”於是對朝廷供給的一切儀仗和物品都推辭不受,僅用白布、帷幕裝飾承載靈柩的素車,不用花紋、色彩和芻靈。(引自百科)
李世民親自登上禦苑的西樓,望著魏征靈柩的方向痛哭,竭儘哀思,命百官送靈柩出長安郊外,長安城百姓影從者眾多,都來送彆這一千古名臣。
魏征在太宗朝多次直言進諫,推行“王道”。曾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主張“薄賦斂,輕租稅”,“息末敦本”,“寬仁治天下”等,對李世民的行動和施政給予了很多有益的影響,輔佐李世民共創“貞觀之治”,所以在魏征死後,李世民感慨自己失去了一麵鏡子。(以銅為鏡,以人為鏡,以史為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