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府上送信的人隨即告辭,房遺直也就安排管家送客。
在二人走後,屋子裡也就隻剩房遺直和杜氏二人,房遺直就打開了書信,字跡頗為潦草,細看之下墨跡還沒有完全乾透,也就是說這是長孫無忌緊急之下寫的一封信。
房遺直再看信中的內容,馬上就怒不可遏,然後一句卑鄙無恥,癡心妄想就喊出口。
妻子杜氏也在好奇丈夫的反應,信裡寫了什麼至於房遺直生這麼大氣?是長孫無忌說了什麼放肆的話?
好在房遺直氣呼呼的把手裡的信遞給了她,讓杜氏自己看,杜氏一看之下也是差點怒發衝冠,頭暈目眩,這還真是卑鄙無恥,癡心妄想!房遺直說的一點沒錯!
長孫無忌的心裡詳細的講解了這件事,包括高陽公主的目的是想要竊取房遺直梁國公的爵位,以及這件事先是宗正寺卿審理,再然後是三公,再然後是吏部尚書,最終還是皇上做出了這樣各打五十大板的決定。
房遺直夫婦才知道自己剛剛隻怕是錯怪了皇上了,這哪是什麼處置過重?這是在保著自己啊!停爵聽俸也是應該的!
所以卑鄙無恥、癡心妄想的就是高陽公主了,居然想要拿著“失禮”這個莫須有的罪名謀奪自己的國公之位!太卑鄙了!
杜氏這時候也在怒斥高陽公主的無恥,房遺直是梁國公,自己就是國公夫人,一旦房遺直國公的爵位沒了,那自己還算什麼?枉費了自己之前還一心想要調和此事,現在想來真是瞎了自己的眼,難怪自己幾次到高陽公主府上都是吃了閉門羹,原來高陽公主打的這個主意。
這時候房遺直又想起了一個詞“賊心不死”!
於是說道:“原來如此,原來如此!高陽公主這是賊心不死啊!賊心不死啊!”
杜氏馬上就明白了房遺直話裡的含義。
所為高陽公主“賊心不死”,是說高陽公主並不是第一次想要謀奪房遺直的爵位,在上一任梁國公房玄齡剛剛去世的時候,梁國公的爵位繼承就是順其自然的事,這時候太宗皇帝李世民還在位,當時高陽公主依仗著父皇對自己的寵愛,就想讓自己的父皇把梁國公的爵位冊封給自己的丈夫房遺愛,但按照禮製,爵位應該由嫡長子來繼承,也就是房遺直,隻是爵位繼承哪有長子健在就讓次子繼承的道理?所以李世民就否定了高陽公主的這個想法,卻不能改變高陽公主早就想要謀奪國公爵位的事實,所以房遺直會說高陽公主“賊心不死”。
這件事在當年也是鬨出了非議,所以房遺直心中對高陽公主不可能沒有芥蒂,不管是誰想要奪走自己的國公爵位,都是不可能沒有想法的,這也是這麼多年房遺直和高陽公主麵和心不和的原因。
結果現在也就四五年的時間,房遺直沒想難道高陽公主會故技重施,舊事重提,又想要謀奪自己的國公爵位了,並且還拿著一個不是借口的借口當理由,失禮?房遺直真想爆一句粗口,去你娘的失禮!從此自己和高陽公主勢不兩立!和解個屁!
房氏兄弟至此徹底分崩離析。
至於高陽公主,雖然沒有成功搶到梁國公的爵位,但房遺直被申斥、停爵停俸至少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以及在房氏族內說話的分量,房遺則的婚事也就可以順利定親,結婚。
所以到了新城公主結婚的當天,長安城熱鬨非凡,因為同時舉行的還有另外一場婚事,就是荊王嫁女。
兩場婚事,一個是皇帝的妹妹新城公主,嫁的是如日中天的監國長孫氏,另一場婚事是荊王李元景的女兒,嫁的是千古名相房玄齡的三子。
這樣兩場婚事合在一起的氣氛足以渲染了整個長安城,十裡紅妝,百裡彩帶,就連長安城的乞丐都好似過了一個好年,其聲勢甚至傳到了東邊的洛陽城,就連武順在跟母親楊氏閒聊的時候都會說起,這麼一對比,李治冊封昭儀的事實在不值一提,也就不怪楊氏不知曉這個昭儀就是自己的女兒了。
這兩場婚事的影響不止於街頭巷尾尋常百姓的吹噓,更重要的是在朝堂形成的宗室和長孫無忌的對壘,各自都逐漸從幕後來到了台前。
世人也隻能感歎世事無常,沒有人會想到房玄齡還活著的時候和長孫無忌堪稱太宗皇帝的左膀右臂,二人也是從李世民秦王府時期就認識的至交好友,結果在房玄齡去世後,房氏會走到長孫無忌的對立麵,成為政敵,不知道房玄齡泉下有知,對自己兒子的作為有什麼評價,還有就是對自己“高攀的兒媳”高陽公主,這是福是禍?
當然還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身為梁國公的房遺直,明麵上的房氏家族話事人,現在似乎已經開始孤立於房氏家族之外,跟自己二弟房遺愛和弟媳高陽公主鬨矛盾不和,自己三弟房遺則的婚事不讚成,也不參與,不參與是因為還在禁足的責罰內,但院牆擋得住房遺直,卻擋不住房遺則婚事的喧鬨聲,房遺直卻隻能聽著外麵喜慶的奏樂跟妻子杜氏生悶氣,感覺自己被房氏族人拋棄了。
這就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而作為局勢形成的始作俑者,長孫無忌和荊王李元景以及高陽公主等人最是明白敵我的涇渭分明,過去大家都是幕後推手,現在已然短兵相接,也就都開始尋找自己的外援力量。
長孫無忌作為監國,權傾朝野,這無疑就是他的優勢所在,所以大臣褚遂良、於誌寧、韓瑗、來濟等人開始旗幟鮮明的站在左相一派,其中以隴西世族為多,這樣形成了以長孫無忌為主,關隴世家盤根錯節的關係網絡。
而高陽公主一方就沒有這麼順利,從出身來講高陽公主代表的皇家也是屬於關隴世家的一部分,但在太宗皇帝駕崩後,宗室的權勢開始被監國的長孫無忌處處壓製,也就導致了李氏宗親的不滿,其中就是以荊王李元景和高陽公主為首,另有丹陽公主及駙馬薛萬徹、九江公主及駙馬安國公執失思力、巴陵公主及駙馬柴令武以及江夏王李道宗,都是宗室宗親,也開始明目張膽的站在一起。
但也就僅此而已,經過這一次罷黜房遺直的事,高陽公主也認識到了自己等人能做到的事也就這樣的,哪怕自己舍了麵子不要,都頭來都沒有從長孫無忌手中占到多大便宜,隻是得到了這一個是贏不輸的局麵,這就是自己的極限,如果不做出改變,或許現在的勢均力敵就會成為一個死局,高陽公主認識到自己應該找到一個能夠破局的人。
本來在事前高陽公主還把希望放在皇上李治和吳王李恪的身上,結果事實證明,李治在坐上皇位之後,或許已經沒有了替宗親著想的想法,又或許是李治這個皇帝本來就在長孫無忌的控製之下。
至於吳王李恪,他才是最讓高陽公主失望的人,本來穩贏的局麵,結果李恪是一個事不關己的騎牆派,並且是不止一次的這樣,從東宮之爭開始李恪就跟牆頭草一樣兩麵倒,但那時候高陽公主還對他抱有一些幻想,到現在就已經徹底放棄李恪會支持自己的可能性,所以高陽公主尋找破局之人也是形勢所迫。
隻是高陽公主想要找到這個人何其難,自己作為宗室想要跟長孫無忌鬥,又有誰在知道這樣的前提下還會有這個膽識和魄力呢?
經過高陽公主和房遺愛思慮再三,一個人的名字跳進了他們的腦海,高陽公主喃喃自語道:“是時候讓四哥,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