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為大魏王諡恭 生者求存死裡求生^^……(2 / 2)

既然這樣,高陽公主和荊王李元景認為隻怕他們和李治之間的矛盾難以善了,李治恐怕是鐵了心要把他們軟禁在長安城了,沒想到他們一直以來的暗箭終究還是等來了李治的明槍,所以他們要束手就擒嗎?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因為李泰薨逝的突然,所以並沒有提前修建陵墓,再加上李泰先前一直都想回到長安城,又怎麼可能在均州給自己修建陵墓,所以李泰在死後並沒有下葬的陵墓可用,可是李泰身前作為濮王,死後被李治追贈太尉和雍州牧,這樣他的陵墓就必須有一定的規製,所以李泰的墓地實際上就是從零開始修建,好在一應開銷都是李治安排的官給,各樣的能工巧匠也都是優厚供應,這樣速度也就不會太慢,這也就讓高陽公主和荊王有足夠的時間考慮自己應該怎麼做。

隻是貌似時間並沒有給高陽公主和荊王太多的選擇,隨著李泰葬禮的結束,李治並沒有放開他們離開長安的請求,或許這時候的李治對二人也有了一定的戒心,並且處在兩難之中,不確定到底是該怎麼處理這個逼死自己哥哥的罪魁禍首,如果默不作聲是不是就代表對這件事不做追究?但是李泰自薨的事一直都是李治必須遵守的秘密,如果他把這件事揭開,那隻怕會一發不可收拾,那就真的是不死不休的局麵;可是不揭開,李治就沒有足夠的理由對高陽公主和荊王追究,所以這件事就被卡在了這樣的兩難之地,這也是李治不放二人離開長安的原因。

可是對於這樣的兩難之地,李治已經立於不敗之地,所以李治可以維持現狀,但高陽公主和荊王卻沒有這樣的氣量,他們明白自己現在已經是人為刀殂我為魚肉。

隨著李泰的死亡,曾經在朝堂上追隨宗室的朝臣也開始分崩離析,在當初他們本來就是被高陽公主想要迎回魏王李泰的說法說動才會支持宗室,這是一次難得的投機倒把的時機,但在李泰薨逝後,自然也就沒有了回歸的可能,那麼再追隨高陽公主和荊王就代表著是宗室的死忠分子,是跟監國長孫無忌過不去,高陽公主代表的宗室已經是一艘注定要沉默的船,大家都有自己的家族和利益,自然不會陪著高陽公主一條路走到黑,大家都是曾經為了一個共同目的結伴的過客,現在目的消失,也就各自歸去,所以高陽公主的勢力在朝堂上前多未有的被削弱,這也是李治默認的一個結果,他受夠了這個霸道的姐姐,上一次是東宮太子,這一次是李泰,那下一次又會是誰?

在這樣的沒落之中,高陽公主和荊王開始夜不能寐,自從太宗李世民駕崩之後,他們就在跟長孫無忌爭權奪勢,這是將近四年的時間,雙方之間的矛盾早就是勢如水火,這也是他們這一次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李泰身上的原因,但這一次他們賭的血本無歸,他們已經沒有退路,他們對長孫無忌的屢敗屢戰,如果沒有足夠大的變革,也不會讓他們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或許他們是時候認輸退縮了,可是誰又甘心做粘板上的魚肉?

尤其是荊王李元景,他是高祖李淵的第六子,是太宗李世民的兄弟,他看過了太多的刀光劍影,李淵晉陽起兵他是親曆者,玄武門之變他是旁觀者,李承乾謀反他是見證者,他是長孫無忌的同輩者,作為一個有一定年齡的老者,荊王見多了皇權起伏更迭,他曾經也很有野心,也有抱負,但他沒有李世民當年的勇氣和實力,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他甚至不敢涉足其中,隻是旁觀了這件事的發生和經過,最終皇位到了李世民的手中,再後來到太子李承乾的謀逆中,李元景同樣因為懾服於李世民的威勢不敢表現出其他的心思,因為李世民的雄才大略讓李元景知道自己不可能有機會。

但在李世民駕崩後,李元景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尤其是麵對李治這個軟弱無能的皇帝,荊王已經經過了太多年的蟄伏,現在他不想再蟄伏下去,他的年齡也不允許他再蟄伏下去,所以在李世民駕崩後荊王開始聯合高陽公主掀起了宗室和監國長孫無忌爭奪權勢的風雨,隻是李元景沒想到他跟高陽公主的聯手居然還不是長孫無忌的對手,想到這裡荊王不禁怒急,他一直自視清高,以為自己就算比不上太宗皇帝李世民也不會差太多,他是有帝王之姿的,長孫無忌算什麼?區區一個外戚,還是長孫皇後早逝的外戚,按道理來說沒有了長孫皇後的撐腰,這樣的外戚早就該淪落,可就是這樣的長孫無忌幾次讓荊王無功而返,顏麵儘失,這是荊王李元景不能接受的地方,尤其是現在他還成了長孫無忌粘板上的魚肉,因為此,荊王李元景都有了一種老態龍鐘的垂暮之色。

在一個早晨,荊王從銅鏡中看到了自己失魂落魄的模樣,哪還有過去大權在手的樣子,荊王喃喃自語道:“不該是這個樣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嗬嗬,太宗皇帝說得對,哪有什麼小打小鬨就能成就大事的,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是我過去太優柔寡斷才喪失了太多的機會,到頭來逼得自己走投無路,事情不該是這樣,沒有不流血、不牲祭就能掌握的皇位,是該效仿我那哥哥了,羨慕了一輩子,嫉妒而一輩子,學了一輩子,然後再帶進棺材裡,這是不對的!”然後就看到荊王氣色煥然一新的重新走出府邸,走向了高陽公主的府上,此時的荊王已經有些癲狂的歇斯底裡。

高陽公主也是在多日之後再次看到自己的這個王叔,因為李泰的事,高陽公主也頹敗了很多,看到荊王神清氣爽的時候高陽公主很是好奇,以為事情有了轉機,或許是荊王想到了轉敗為勝的辦法,趕緊開始與之交談,但沒想到荊王會說出這樣的話,荊王要謀反了,或者說不是謀反,而是自立門戶,現在各地都有民變發生,李治一定自顧不暇,所以李治就算是為了暫時的安定也不會把荊王和高陽公主怎樣,但一旦局勢穩定必定會有清算,與其做粘板上的魚肉,倒不如自力更生,強行逃出長安城,逃回封地,這樣手裡有了實權,進可跟李治對峙,退可配合各地民變劃地封王,遙想當年造反隋煬帝的七十二路煙塵七十二路反王,其中不乏有宗室之人,所以這就是他們的機會,與其等死,不如求生。

高陽公主震驚荊王的想法,畢竟就算高陽公主再霸道,也沒有經曆過這些,可是荊王說的也對,留在長安城就是等死,與其這樣倒不如拚死一搏,這也有高陽公主從始至終都看不上自己這個皇帝弟弟的原因,她的傲氣讓她難以接受輸給這個無能的弟弟,再有就是高陽公主不信自己就回回輸的賭徒心態,她不信這個邪,所以二人就決定這件事。

擺在高陽公主和荊王眼前的事就是想方設法的逃離長安城,逃回封地,這是他們唯一的生路,但卻被李治接二連三的阻攔,現在荊王和高陽公主要下定決心,哪怕李治不允許,他們也要強行逃出去,就算是跟李治徹底撕破臉,他們也必須沿著這條活路走下去,他們現在已經不求還能在朝堂上呼風喚雨,但不能步了李泰的後塵。

在高陽公主決定跟隨荊王強行離開長安之後,有一件事高陽公主就必須麵對,那就是武如意的生死,之前因為武如意不服從安排惹怒高陽公主,所以必定被高陽公主遷怒,這也是高陽公主的打算,隻是因為時機不對高陽公主才沒有動手,高陽公主以為自己能贏,她想以勝利者的姿態收拾這個不識抬舉的武如意,可是她沒想到自己敗的這麼徹底,那現在她對武如意就不是遷怒,而是泄憤。

所以如意對高陽公主來說就是必殺之人,可是現在高陽公主有一些猶豫,她已經失勢,她害怕李治秋後算賬,也就不敢在這時候去殺掉如意招惹李治,現在高陽公主隻能做縮頭烏龜,並且還把負責盯梢如意的眼線收了回去準備策劃強行離開長安的事,她這是在整合人手。

高陽公主的眼線離開之後馬上就被如意感覺到,畢竟之前高陽公主的眼線近乎於明目張膽的盯梢,相對來說蕭未央安排的手下因為上不得台麵更多的是在暗處,所以盯梢人數的減少如意馬上就知道,接著如意就聽說了李泰薨逝的事,這也讓如意很是意外,畢竟她當年在崇文館做侍學的時候對這位魏王可是印象深刻,現在就這麼死了?接著如意若有所思,所以高陽公主的人手就是這個原因才離開的?所以她現在安全了?如意沒有這樣想,因為她注意到還是有人在暗搓搓的盯著她,所以這是誰的手下?高陽公主的還是蕭未央的?如意不敢確定,但她也不打算再等下去,皇後那裡一直都沒有消息,如意已經沒有再等下去的耐心,如果等肚子再大一些,就算她想跑都跑不掉了,所以不管是誰的人在盯梢,如意都已經決定動身逃跑,留給她的時間不多了。

現在還盯著如意的人自然是蕭未央的安排,在從皇後那裡知道如意懷孕之後,蕭未央無時無刻不想殺掉如意,可是她也不想自己螳螂捕蟬,皇後黃雀在後,自己莽撞的殺掉武如意反而被皇後借刀殺人、一箭雙雕所利用,所以蕭未央也在等一個機會,那就是高陽公主想要殺掉如意的機會,沒想到等來等去高陽公主居然把人撤了回去,這就代表高陽公主暫時放過武如意一馬?有了這樣的想法蕭未央也不想再猶豫下去,這個時間段高陽公主還有殺掉如意的動機,如果再拖延下去就會增加她想嫁禍這件事的風險,蕭未央決定馬上動手,於是對自己的貼身侍女說道:“吩咐他們,動手殺了武如意!”

侍婢領命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