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謀逆左相儘殺絕 武昭儀有女安思定^^……(1 / 2)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高陽公主和荊王代表的大唐宗室與監國長孫無忌的仇怨也不是在一天兩天形成的,可謂是積怨已久。

從表麵來看,是宗室宗親和長孫無忌在治理朝政上的分歧,不管是在對內還是在對外的處理上,雙方都有不同的想法,最初是因為高陽公主希望迎回自己的摯友文成公主的事,結果被長孫無忌否決,然後又是東宮太子的人選問題,高陽公主支持淑妃蕭未央之子李素節,而長孫無忌則是支持皇後的養子李忠,最終還是長孫無忌占了上風,再然後就是高陽公主想要謀奪房遺直梁國公的爵位,眼看高陽公主勝局已定,不成想被長孫無忌反敗為勝,再就是最近的魏王李泰回歸長安的事,這已經是高陽公主和荊王的圖窮匕見,沒想到李泰居然被長孫無忌和皇帝“所害”,在這樣的揣度之下,高陽公主和荊王就選擇了魚死網破之舉,做出了逃亡之事。

從根由來看,宗室宗親在太宗皇帝在位時都以皇帝為尊,但在太宗皇帝駕崩之後,麵對柔弱的皇帝李治,作為宗親都想“幫助”一下李治,都想分潤幾分皇帝的權力,也就有了宗室在外麵胡作非為的事,說到底就是沒有把李治這個新皇帝放在眼裡,李治的分量不夠,尤其是作為李治長輩的荊王等人,都想對這個新皇帝指手畫腳,太宗皇帝認為對李治皇位最大的威脅是同姓之人,太宗皇帝也是因為這樣的顧慮才會在托孤之臣的安排上沒有選擇任何一個宗親,而是選擇了長孫無忌、褚遂良和李績三人,這樣的想法自然也延續到了李治的身上,這對李治來說就是皇位的威脅,所以李治會依靠長孫無忌這個監國來維護自己的皇權,所以宗親和長孫無忌在朝堂上的分歧實質上是宗親和李治這個皇帝在皇權上的分歧。

而為什麼最終是荊王和高陽公主成為了這個出頭之鳥呢?

說起來有意思,荊王想要作亂是因為荊王李元景做了一個夢,他夢到了自己手持日月,荊王以為這就是他天命所歸的印證,所以他就有了這樣的心思。

高陽公主參與這件事是因為高陽公主一直都是宗室宗親中最有權勢的那個人,她的霸道橫行是從太宗皇帝時就開始的,這其中有太宗皇帝對這個“最類己”的女兒的鐘愛,也有對於從她身邊奪走文成公主的虧欠彌補,所以後來在鬆讚乾布死後,朝廷明明有可以接回文成公主的機會卻被長孫無忌否定,這樣高陽公主和長孫無忌就成了仇敵,再加上位置上的天然敵對,高陽公主也就成了宗室對抗長孫無忌的代表。

但事情發展到了現在,高陽公主和荊王可謂是輸的一敗塗地,最終被迫惶惶如喪家之犬的要逃亡,隻是如房遺愛所言,逃亡並不是高陽公主和荊王計劃內的選擇,而是被逼無奈之下,迫不得已之下唯一的選擇,是最後一條活路,可是逃又能逃到那裡?二人就連長安城都沒有逃出去就被李治“請了回來”,這不可謂不是一個鬨劇,從這一點來看,心高氣傲的高陽公主和曆久彌堅的荊王比之當年的鬨劇齊王李佑強不到哪裡去。

隻是眼下就算高陽公主和荊王有了失臣之舉,也不代表他們就有了不臣之事,其中內情還需要按律勘驗審查才能定罪,律是長孫無忌剛剛親自審查修訂的《唐律疏議》。

律法是一國之根基,但因為種種原因,大唐自李淵建國以來都沒有一部統一的國家立法,而是沿襲前隋的《大隋律》,這也是世人以為大唐唐承隋製的原因,在太宗皇帝上位後,又因為對外連年征戰,立國法這件事也一直被拖延,直到李治上位之後,大唐朝內才有了短暫的安定時期,國境四野還算安定,皇帝也老實守成,沒有一些新皇帝的各種奇思妙想瞎折騰,這也為長孫無忌籌劃立國法創造了機會,《唐律疏議》就這樣應運而生,這一部律法可謂是長孫無忌輔政之後的心血所在。

所以李治名義上是請荊王和高陽公主入朝議事,但卻並沒有真的議事,涉及到不臣和謀逆這件事還需要從長計議,哪能三下五除二就能得出結果,再者因為“請”二人上朝,今天的朝議已經被拖延了太長的時間,現在二人業已經到位,李治也就沒必要讓大家再跟他等下去,還有就是內侍監在皇後親自接如意回宮的時候,他就趕緊給李治送過來武昭儀已經回宮的消息,內侍監知道這件事的輕重緩急,也就不敢耽誤,因此李治哪還有繼續朝議的心思,他想趕緊去看看幾個月未見的如意,以及她肚子裡的孩子,現在不管是誰都沒有如意這樣讓李治上心。

於是李治安排人“禮貌”的送荊王和高陽公主回到自己的府邸,並且還貼心的安排了人手對二人加以保護,在“無故離開長安”的事情被監國長孫無忌查清之前,荊王和高陽公主等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府邸等候皇帝的發落。

其他還在翹首以盼的眾臣沒想到這件事就這樣被李治重重拿起輕輕放下,這又是禁衛軍請人,又是所有人都等在這裡,這件事就這麼處理了?但還是有了一種風雨欲來的感覺。

而此時同樣身為宗室宗親的吳王李恪和江夏王李道宗等人也感覺到了這裡麵的異常,他們一樣不明白荊王和高陽公主的突然離開是為什麼,又為什麼會被李治軟禁在府邸,但這其中透露的詭異氣息讓宗親諸人心中有了很多焦躁。

他們猜想這件事一定跟前一段時間的魏王李泰有關係,先是高陽公主等人代表宗室向皇陳情,希望濮王李泰能夠回朝效力,但是李治對這件事一直態度曖昧,所以這件事就被拉扯了很長時間,卻沒人想到這件事的結果是以李泰的突然薨逝收場,緊接著就是荊王和高陽公主的擅自離開長安,這一前一後怎麼可能會沒有聯係?

但是對於吳王李恪等李氏宗親來說,他們一點都不希望荊王李元景和高陽公主發生什麼不測,不止因為荊王和高陽公主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荊王和高陽公主也是宗室宗親中最有權勢的人,荊王是跟太宗同輩,代表的是宗親中的老一輩,其中還包括江夏王李道宗,高陽公主雖然是身為女兒身,但她在太宗活著的時候就是最受尊寵的公主,嫁的也是德高望重的宰相房玄齡家,可謂是整個宗室中最有權勢的人,並且因為她公主的身份,高陽公主身邊還有很多同樣身份的公主,這也就連帶了很多像是房遺愛這樣的駙馬都尉,再加上在李治上位後被委以重任的吳王李恪,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長公主高陽公主這三個人就是能夠代表宗室的三駕馬車。

隻不過區彆在於吳王李恪一直都是安分守己,並不想參與到荊王和高陽公主的謀劃當中,也就一直對二人若即若離,這就是存在於宗室當中的分歧,李恪並不想像荊王和高陽公主一樣激進,但李恪也不是一個傻子,他看得見宗室和長孫無忌的爭權奪勢,也看得見宗室在和長孫無忌的對抗下落入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