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儘殺絕!
高陽公主和荊王的謀逆之舉讓李治的皇位陷入了上位以來前所未有的動蕩,宗親們空前的團結也讓李治有了趕儘殺絕的心思,或許不能說是趕儘殺絕,而是一網打儘。
現在,在李治的心裡,團結的宗親都是高陽公主和荊王的同夥,都是覬覦他皇位的人,所以李治要殺!
如果說宗室一開始對於高陽公主和荊王的求情還是求情的話,李治對他們的“團結”還是敏感之下的一個誤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誤會就演變成了真的勢如水火的紛爭,爭鬥,宗親們也就真的成了高陽公主和荊王真正的同夥。
李治的皇位可謂是從天而降,彆人是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李治卻是天上掉下個皇位,一開始就連李治自己都沒有他能做皇帝的想法,是太宗皇帝沒有選擇之下的無奈妥協,也是太宗皇帝為了達到自己三子共存目的的趕鴨子上架,所以他並不是大家認知中的天命所歸,這就造成李治在朝臣心中並沒有太多的臣服壓製力,李治自己也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李治坐在皇位上的不安全感,或者說是危機感,但李治又是一個聽話的,孝順的兒子,當然也有正常人對權勢的貪婪,他知道自己或許並不合適這個皇位,但既然父皇把皇位交到了他的手上,李治就要做好這個皇帝,守住這個皇位。
所以李治上位之後能夠對宗親的過分之舉忍耐,這叫息事寧人,會對長孫無忌的把持朝政沉默,這叫用人不疑,可是李治也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會有苦悶,會憋屈,有不甘,所以他才會到感業寺找如意這個似姐似母的人散心,李治就是想做好這個皇帝,可是李治看到自己的忍讓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高陽公主和荊王還是選擇謀逆,宗室宗親還是想從自己這個皇帝手中分走屬於皇帝的權力,在這樣的“逼迫”之下李治就動了殺心,既然真心開不出花,那就讓它長滿荊棘,所以李治要殺。
至於殺誰?
槍打出頭鳥,冒頭的椽子先爛。
而參與到維護高陽公主和荊王這件事裡麵的宗親還不知道自己已經大禍臨頭,並且他們也在跟李治和長孫無忌長久的糾纏中生了肝火,他們還在妄想集合整個宗室的力量去逼迫李治妥協,在他們的認知裡李治還是曾經那個懦弱的李治,再者,就算是當年的太宗皇帝也不可能真的無視整個宗室的意念,所以他們自以為勝局已定,(熟悉的勝局已定,高陽公主曾經數次認為自己勝局已定),隻是他們不明白就算抓□□也不能個個都掐出尿來,老實人也不能逼太緊,更何況這個老實人還是當今皇帝。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李泰的死。
李泰飲鴆自殺有不想同高陽公主和荊王繼續為虎作倀的原因,但其中也有因為長孫無忌說出當年的實情李泰慚愧的原因,李泰自感愧對父皇對自己的疼愛,有愧兄弟情義,最終導致他選擇了用自殺的方式來懺悔贖罪。
李泰可以選擇自殺來一死了之,但李治卻開始心中有愧,對於高陽公主慫恿李泰回來這件事,李治是打心眼裡不同意,所以這個議題就被有意的在朝堂爭執了很長時間,追根揭底還是李治這個做皇帝的不願意,可是李泰選擇用自己的自殺來為李治解決這個難題,這讓李治對自己這個哥哥又沒有了恨意,相反,故去的李泰就成了李治的好哥哥,是李治自己一直在惡意揣測自己的哥哥,這讓李治很羞愧,並且李泰的死讓李治違背了他對李世民讓自己的兄弟們好好活下去的承諾,李治能做這個皇帝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李世民想讓自己的三子共存,都活下來,所以這也是李治的責任,但李泰卻被生生逼死,就是李治羞愧不羞愧?可是李治又不想自己承擔這樣的羞愧。
李泰本來在均州待的好好的,是高陽公主和荊王非要慫恿宗室集體陳情李泰回來,這樣李治就把原因歸結在了高陽公主和宗室的身上,反思自己不如責怪他人,李治也是人,所以李泰自殺的這個鍋就順其自然的到了高陽公主和宗室的背上,這也是李治對宗室重拳出擊的原因,他要給自己的父皇和哥哥一個說法,順便在心裡“推卸”一下自己的“責任”。
這樣的新仇舊恨促使下,這些“鬨事”的宗親想不倒黴都不行。
所以在長孫無忌的主持下,房遺愛證詞的佐證下,再結合長孫無忌搜查的高陽公主府上和荊王府來往的書信,以雷霆之勢,接連抓捕了吳王李恪,巴陵公主及其駙馬都尉柴令武,江夏王李道宗,九江公主及其駙馬都尉執失思力,還有丹陽公主(高祖之女)的駙馬都尉薛萬徹,真的可謂是把握有實權的宗室一勺燴,這個結果成了震驚朝野的第一大事,也佐證了長孫無忌的說法,這麼多人結黨營私,不是想要謀逆是什麼?
李治也被長孫無忌的調查結果嚇了一大跳,他嘴上說的要重拳出擊,可沒說讓長孫無忌乾的這麼徹底啊,吳王李恪還身兼司空之職,正一品官職,品級就等於長孫無忌的太尉,就這樣被牽連進來是不是有不妥?李治還想心軟說放過李恪,卻被長孫無忌回複道:“如或謀反不誅,如何懲後?”
至於李道宗這個老好人被牽連則是因為文成公主和高陽公主的關係,二人作為一貫要好的朋友,李道宗多會看高陽公主的情麵,而自從文成公主和親吐蕃之後高陽公主也是對李道宗多有照顧,其中也不缺拉攏的含義,所以李道宗也是幾次支持高陽公主,但他沒想到這一次會被高陽公主連累,可謂是無辜之極。
最終的結論就是四駙馬(高陽公主駙馬房遺愛、巴陵公主駙馬柴令武、九江公主駙馬執失思力、丹陽公主駙馬薛萬徹)二王(吳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三公主(高陽公主、巴陵公主,九江公主)意圖擁立荊王李元景謀反,一眾人等儘皆下獄。
本來按照唐律的規定,謀逆是誅殺家族的大罪,族中凡是年齡在十六歲之上者皆連坐,還是皇帝法外開恩,念在諸王、諸駙馬過往功勞,並且隻有謀反之意,沒有謀反之舉,也就從輕處置,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高陽公主夫婦、巴陵公主夫婦皆被斬首賜死,但家中子女被流放嶺南,江夏王李道宗以及九江夫婦等人亦被流放,但至少留住了性命,封邑家產被籍沒。
可惜了江夏王李道宗,作為年少時就跟隨李世民起兵作戰的李氏宗親,屢敗突厥,數有戰功,最終卻因為這件事被牽連,其也在被流放廣西柳州的途中鬱鬱病故。
隻是李道宗代表的並不隻是自己,還有為了這個國家而和親吐蕃的文成公主,雖然在鬆讚乾布去世後文成公主在吐蕃沒有了過往的說服力,但她的存在依舊是大唐和吐蕃和平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