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恨急!他忽然間不想認輸了,他想要魚死網破了!
正好侍中韓瑗站出來指責如意的罪責,李治“哦”了一聲淡淡道:“侍中所言從何而來?”
韓瑗一愣道:“皇上,有流言道。”
李治打斷他道:“流言?何為流言?是流言還是謠言?侍中何時認為流言能夠上得了台麵了?何時仗著區區流言就能在這大唐朝堂搬弄是非了?難不成侍中以往就是在靠流言處置政事嗎?如果是這樣,看來過往是朕誤會侍中了。”
說是誤會,卻是“誤會”過去韓瑗“稱職”,這是誤會還是指責?眾臣不是傻子自然能聽出了,所以苗頭不對啊,說好的皇上服軟了,現在怎麼跟侍中韓瑗杠上了?
中書令來濟見勢不對,也是站出來道:“皇上,流言雖是流言,但也並非無中生有,武昭儀其人的確與流言中的那些事有洗不脫的嫌疑,一次兩次可以說是巧合,但這麼多次說是巧合隻怕說不過去吧,所以不得不察,因此臣認為其心可誅!”
李治反問道:“中書令大人也說是有嫌隙,那就是沒有切實的證據了,既如此那大人能做出寧殺錯不放過的事嗎?朕不知道我大唐的《唐律》中還有這樣的刑罰,中書令大人可否教我?”
來濟頓時語挫,李治這是要死不認錯?流言中的那些人死的死,亡的亡,所以李治這是打定死無對證的心思?可是這件事從頭到尾也不是一樁經得起驗證的案件,但來濟也不想否認這件事的真假,因為長孫無忌說的話是皇後對他說的,這能有假?來濟有心請長孫無忌和皇後站出來作證,可是這時候把皇後和長孫無忌給賣了,來濟沒這個膽子,更彆說長孫無忌對這件事從始至終都保持著“沉默”的態度,就是不想因為此事影響舅舅和外甥的關係,來濟又怎麼敢把長孫無忌拖下水?
再者,這件事一開始的打算就是眾臣攜流言帶動的民怨逼迫李治做出讓步,彆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流言是可以殺人的,按照昨晚從長孫府傳出來的消息皇上也已經認識到了錯誤,今天的朝議大會就是走走形式,怎麼就會發生這樣的轉折呢?李治難道真的毫不顧忌民情民義了嗎?
來濟不明白就是朝臣的“追殺”和長孫無忌的“沉默”逼迫李治改變了決定,這就是窮寇莫追的道理,他們不該繼續把李治當做一個小孩子來看待,李治做太子時可以聽他們的擺布,但現在李治是皇帝。
這時候長孫無忌也睜開了一直緊閉的眼,他也感覺到了一些不對勁兒,這不是他認識的李治,可以說李治是他看著長大的,李治仁儒,甚至有一些軟弱,不該做出這麼針鋒相對的事,還有就是按照皇後的說法武昭儀昨天已經把孩子托付給了皇後,這也證明了李治服軟並不是假的,所以現在李治這麼強硬是臨時起意了?這並不是長孫無忌想要的結果,他不想李治和自己做出兩敗俱傷的事。
長孫無忌看待李治是與彆人不同的,首先他是自己的外甥,自己的妹妹長孫皇後死的早,當時李治還是一個七八歲的孩子,是長孫皇後的幼子,可以說是沒媽的孩子,所以長孫無忌一直都很關心李治,雖然李治一開始隻是晉王,並沒有太子李承乾的有太子之位的加成,也沒有魏王李泰有聰明的加成,李治都是長孫皇後三個嫡子中最不起眼的那個,長孫無忌也都從來沒有區彆對待過三個外甥,如果不以上帝視角看曆史,長孫無忌並不知道李承乾最後的結果,所以他也從來沒有把李治當做太子人選看待,他隻會認定李承乾一人。
結果後來鬨出了李承乾謀逆,李泰涉嫌奪嫡的事,長孫無忌又明白李世民想要三子共存的心理,雖然明知道李治不適合皇位,但最終還是決定扶持李治上位,但同樣的,長孫無忌知道李治不適合做皇帝就需要更多的他的監國,其實這不隻是長孫無忌的想法,也有李世民的想法,這就是長孫無忌監國的由來,所以長孫無忌對李治一直“管的很多”,事實也的確是這樣,至少長孫無忌幫李治解決了來自宗室的奪權,但長孫無忌不知道自己“管的太多”引發了李治的叛逆,反而以為這是李治在任性妄為,而這個武昭儀就是誘因,所以長孫無忌想要清理掉李治身邊的“壞女人”,長孫無忌看似李治的臣子,實際上也是在扮演家長的角色,這其實也是一種越界。
所以李治可以“任性”的選擇跟長孫無忌魚死網破,長孫無忌卻不想跟自己的外甥徹底“撕破臉”,這也是長孫無忌一直保持“沉默”的原因,但現在李治選擇了一意孤行,長孫無忌就不得不站出來,因為他不想看到李治在做皇帝的路上走錯,甚至在錯路上狂飆。
長孫無忌道:“皇上,你真的要為了一個女人而不顧及天下民情民義?先帝有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些教誨皇上都忘了嗎?”
李治道:“監國大人所言甚是,但謠言就是謠言,朕不會放過一個壞人,但也不想冤枉一個好人,監國大人以為呢?”
此時褚遂良站出來道:“皇上請三思而行,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武昭儀所作所為何來被冤枉之說?又算什麼好人!”
李治一陣氣急道:“那吏部尚書大人說說朕是什麼蒼蠅?”
褚遂良也知道自己失言了,理是這麼個理,但話不是這麼說的,有人指著你褚遂良的鼻子說你老婆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你也忍不了。
長孫無忌接著站出來道:“皇上,無風不起浪,或許流言不能言儘其實,但也不可能是無中生有,此間種種,皇上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皇上請慎思。”
李治看著自己的舅舅緩緩的道:“這就是朕慎思的結果,謠言就是謠言,如果朕因為謠言而殺人,那朕才是真的昏聵,朕是這天下的皇帝,更應該明白不能讓人因言獲罪的道理,不管是對朝堂上的諸位大臣還是朕的後宮,朕,一視同仁。”
諸位朝臣看著李治這是死了心的要力保武昭儀,甚至不惜為此正麵反駁自己的舅舅,這也算是李治和長孫無忌第一次把君臣之間的分歧公之於眾,既然看到了這樣的局麵很多人又開始隔岸觀火,穩贏的錦上添花沒添成,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監國和皇帝之間那是人家的家事,自己作為外人不適合摻和,不然人家今天吵架明天和,倒黴的隻會是自己這個外人,朝臣都是人精,自然不會做出力不討好的事,所以一時之間朝堂上竟是一片安靜,跟之前紛鬨的情形形成了強烈對比,眾人的目光也是在皇帝李治和監國長孫無忌之間徘徊,就看事情會怎麼發展下去,按照長孫無忌的意思武昭儀就是要殺,李治就是要保,可是李治能怎麼保?
長孫無忌怒其不爭的看著李治道:“那皇上慎思之下對流言何解?臣等已經無能為力。”
流言總是要解決的,不可能置流言於不顧,但長孫無忌話就是告訴李治你自己搞去吧,臣妾做不到,他尥蹶子了。
李治咬牙道:“朕要告訴百姓,正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朕不會被一些沒有根據的謠言左右,朕要破除謠言,所以朕要冊封武昭儀為一品的妃嬪,是為宸妃,以安百姓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