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人的合縱連橫 兩皇子的接替之爭^^……(1 / 2)

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個道理放在人的身上也是適用的,此為三足鼎立,比如三國演義,比如王婠、蕭未央、武昭儀。

兩個人則有主次、上下、強弱之分,比如一開始的王婠和蕭未央,比如現在的李治和長孫無忌。

最初的時候,李治偏寵蕭未央而冷落王婠,所以蕭未央處處占據上風,是為強,王婠雖先為太子妃,後為皇後,卻始終不得聖心,麵對蕭未央的囂張跋扈恃寵而驕徒有皇後之名而無皇後之實,是為弱,無奈之下王婠隻能把武如意隱秘的接進宮作為自己抗衡蕭未央的工具,武如意也真的做到了這一點,自此武如意被獨寵,蕭未央失寵,這種局勢在很長一段時間算是王婠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用一個女人去針對另一個女人看起來沒有問題,但在夫妻關係上,為自己的男人找女人,用一個女人去針對另一個女人,這就有問題。

王婠用武如意去針對蕭未央雖有無奈之處,也並非她的本意,但她不得不這麼做,因為她不假借外力就敵不過蕭未央,可是這種事就是一柄雙刃劍,這就是蕭未央說的引狼入室,也是王婠這麼做的最大風險,她隻是想壓製蕭未央,而不是培養出另一個蕭未央,所以王婠是在賭,這也是王婠一直都希望控製武如意的原因。

結果真的事與願違,王婠賭輸了,武如意真的成長為了另一個蕭未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她不再是王婠能夠控製的工具、棋子,最終形成三人三足鼎立的局勢。

現在三人中武昭儀算是取代過去的蕭未央位置,王婠和蕭未央成了兩個落入下風的人,所以王婠隻能故技重施,聯合蕭未央抗衡武昭儀,就像過去她聯合武昭儀壓製蕭未央一樣,她不得不這麼做。

對於蕭未央來說,王婠從進入太子府開始就是明爭暗鬥,因為王婠“搶了”本屬於她的東西,所以二人從來都不和,沒說不死不休是因為她們的身份不允許她們做血濺五步的事,但恨不得對方早死是她們過去無時無刻都存在的念頭,如果沒有彼此就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蕭未央是絕對沒有想過二人會有心平氣和的一天,但現在對於王婠的提議她陷入了沉思。

蕭未央是有野心的,不然當初她也不會以自己旁係的身份自願選擇進宮,巧合下和如意成為了同期的小宮女,要知道大部分小宮女進宮都是家族的安排,因為對於世家女來說進宮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相比於很大可能見不到皇上一麵就淪落成宮女,倒不如安安生生找個安穩人家,蕭未央就是不甘於自己的命運才會選擇進宮,在這一點上蕭未央和如意並沒有太大的區彆,都是想要進宮出人頭地,稍微不同的是如意是為了自己的娘和武家,蕭未央是為了自己,隻是太宗皇帝最後一句話就決定了二人不同的命運,如意得以留在宮中,蕭未央被分到了不起眼的李治這個晉王頭上,所以進宮就是在賭,女人用自己的一輩子賭一個機會,蕭未央就是賭輸的其中一個。

蕭未央是不甘心的,但事情已經這樣,蕭未央隻能認命,卻不曾想現實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太子李承乾謀逆被廢為庶人,魏王李泰亦牽涉其中,晉王李治反而不勞而獲,成了最後的贏家。

這個消息對於蕭未央來說就是最大的氣運,是天意,是老天在成全自己,隻是這樣的喜事並沒有維持太長時間,因為太宗皇帝為太子李治選定了太子妃,不是已經把太子妃視作囊中之物的蕭未央,而是後來居上的並州王氏嫡女王婠,有多期望就會有多失望,在李治正式成為太子前蕭未央一直以為自己會是太子妃,所以她才會跪在祖父蕭瑀門前請求祖父在朝堂上支持李治上位而不是李恪,隻可惜願望隻實現了一半,李治真的成為了太子,太子妃卻不是她,這算不算喜悲交加?

事實上蕭未央沒有成為太子妃也是代表著關隴士族的崛起,南蘭陵蕭氏的暫時沒落。

對於李唐來說關隴士族是它建國立業的根本,是開國功臣,是這個新國家的利益分配者,不管是楊氏和蕭氏並沒有什麼區彆,楊氏是前隋皇族,所以即使吳王李恪性沉穩、有才學,最似太宗皇帝,也不會得到關隴士族的支持,因為李恪的娘姓楊,楊淑妃,而蘭陵蕭氏是前隋的後族,這時候隋煬帝的皇後蕭皇後還活在蕭瑀府中,她是蕭瑀的姐姐,關隴士族不支持有著楊氏血脈的李恪成為太子,自然也不會支持有著蕭氏血脈的蕭未央成為太子妃,更彆說蕭未央隻是蕭氏的旁係,而不是嫡係,所以蕭未央沒有成為太子妃也是理所當然。

生活,付出了並不一定有回報,或者回報不如預期,蕭未央沒有成為太子妃,卻也成了太子良娣,僅次於太子妃,這對比她成為晉王妃不知道尊貴了多少,一旦李治繼位她必定是四大妃之一,按理說她應該已經算是實現了自己改變命運的計劃,但人的欲望是在於比較的,特彆是有太子妃珠玉在前,在蕭未央眼裡太子妃是自己的,是被王婠搶走的,四大妃雖然尊貴,但對比皇後就差的不知道有多遠,所以她不甘心。

隻是誰也沒想到王婠嫁給李治之後會一直不懷孕,從太子妃到皇後,一直都沒有生出自己的孩子,蕭未央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但這對於她就是一件喜事,蕭未央又想到了這是自己的氣運,是天意,是老天要成全自己,不然王婠為什麼會懷不上孩子?

所以在李治的服喪期結束之後,蕭未央立刻聯合自己能聯合的蕭氏叔伯蕭銳和襄城長公主,希望推動李治立儲之事,彼時皇後無子,蕭未央之子李素節就是最合適的選擇。

蕭未央這麼做的確給了王婠很大的壓力,但王婠不是一個人,她身後還有長孫無忌,所以王婠和長孫無忌聯手炮製了皇後收養太子李忠的事,庶出皇子李忠自然不配做太子,但他做了皇後的兒子就有了這樣的資格,這樣蕭未央為自己兒子謀劃太子之位的計劃落空,又是一次喜悲交加,又是一次付出不一定有收獲。

到這時候,蕭未央哪怕有再多的不甘心也要認命了,但是蕭未央就是命好,總是會有機會眷顧她,誰都不會想到太子李忠會成為一個瘋子,這又是蕭未央的氣運,是天意,隻是這一次她的對手成了武昭儀,不是王婠,並且王婠向她伸出了聯手的橄欖枝。

蕭未央也沒得選,她跟王婠是宿敵,但她跟武如意是更宿的敵,是死敵,二人之間是解不開的仇怨,就算她不為自己的兒子搶太子的位子,也絕對不想讓武如意的兒子上位,不能此消彼長,這也是之前幾次蕭未央明知道王婠是在利用她,她也對如意痛下殺手的原因,這就是死敵。

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王婠和蕭未央這一對持續十多年的宿敵在如意的壓力下迎來了世紀大和解,這是任何人都要麵對的現實,王婠求的是魚死網破背水一戰,蕭未央要的是把握機會放手一搏,二人眼下的破局之策就是李弘死,李素節成為李治唯一的選擇,辦法就是王婠曾經“殺掉”安思定公主的巫蠱之術。

更重要的一點是王婠現在還是皇後,她對太子接替人選的態度對李素節在朝堂上獲得更多的支持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如果是由她一力主張李素節上位,那李素節最終接替了太子之位,也要念及王婠今天的恩情,就要知恩圖報——太子是不能忘恩負義的,王婠也就坐穩自己的皇後之位,哪怕最後李素節做了皇帝,想要讓自己的娘蕭未央做皇太後,也要妥善安置王婠,這是皇帝的顏麵,不然王婠憑什麼找到蕭未央聯合?這是她為自己安排的最後的退路,蕭未央也明白這個道理,這也是她得到王婠支持需要付出的代價。

幾天後的朝議大會,從上到下,從皇帝到臣子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樣,皇帝有皇帝的想法,臣子有臣子的擔憂,內侍們冬江水寒鴨先知,也都是小心翼翼的伺候,深怕一個小閃失就被小題大做。

沒想到內侍監剛剛喊完“有事上奏”,朝臣們還在彼此互相看著誰第一個站出來,毫無疑問,第一個站出來的人會麵對最多的攻擊,宣政殿門外響起了“宮婢求見皇上”的聲音。

是皇後身邊的侍女。

眾人不知宮婢所來何意,因為這時候皇後還在“奉旨”閉門思過,宮婢過來乾嘛?特彆是今天過來,或者皇後也對今天的事有什麼想法不成?

宮婢進殿之後向李治跪拜行禮,然後從身上拿出手書一封,對著李治和四周的大臣們示意一下道:“這是皇後娘娘的請罪書,皇後娘娘深知自己在照顧太子殿下上的過失,才引發了今天的波折,皇後娘娘作為太子的娘親深感愧疚,惶恐因為自己的原因耽誤大唐的社稷,所以皇後娘娘希望可以收養四皇子殿下,以備不時之需,皇後娘娘希望皇上能夠給皇後娘娘將功補過的機會。”說完就將皇後的“請罪書”舉過頭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