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還沉浸在皇後的請罪書上,畢竟皇帝有罪己詔,皇後為什麼不能有請罪書?接著又震驚於皇後請罪書的內容,好家夥,什麼深感愧疚,什麼將功補過,這不就是想要插手今天的接替太子人選之事嗎?這也無可厚非,畢竟皇後現在還是皇後,她完全承認自己的錯誤旁人也無可指摘,她想要再收養一位皇子也在情理之中,這就是王婠的高明之處,她並不直接表示自己希望誰做接替太子之人,這是後宮乾政,她隻說自己希望收養誰,這也表達出了自己的意思。
至於四皇子是誰,大皇子李忠,二皇子李孝,三皇子李上金,四皇子李素節,五皇子李弘,隻是,眾所周知,四皇子的生母是蕭淑妃娘娘,而蕭淑妃娘娘是皇後娘娘多年的宿敵,皇後怎麼會想要收養李素節呢?這其中的古怪沒人勘破,但皇後的意思大家已經看明白,皇後支持李素節勝出今天的接替太子之人,這對於很多支持蕭淑妃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信號。
所以剛剛大家還在麵對誰站出來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問題,現在皇後就做了這個人,雖然皇後隻是遞交請罪書,也並沒有親自到場,甚至沒有直白的說出支持李素節,就好像說了一件完全跟今天沒有關係的一個題外話:皇後想要收養四皇子,這看起來隻是一個請求。
但就是這一個“請求”讓李治黑了臉色,讓支持李素節的人看到了希望,支持其他人的人感覺到了不對勁兒,還不等李治對皇後的宮婢做出同意與否的回應,馬上就有人站出來道:“皇上,此前皇上因為憂心太子殿下生病之事,提出暫時選定接替太子之人,臣有話要說。”
不等他說完就有人跟著說道:“皇上,臣也有話說。”
“臣有話要說。”
“臣有想法。”
大殿的嘈雜聲就像一場來的毫無征兆的雷雨,沒有任何前奏直接就進到了高潮。
內侍監無奈之下隻能站出來喊道:“肅靜!”
喊了一聲沒用,完全抵擋不住大臣們的踴躍發言,又是接連幾聲才控製住了局麵。
但事情亂成這樣也就算是徹底的揭開,大家也都沒有了遮遮掩掩的必要,各自站隊,各自表達自己的想法,支持李素節做這個接替太子人選的基本上都是家裡的婦人拜訪過蕭未央的人,也有支持皇後的人,現在皇後站出來支持李素節,他們自然也會跟著支持,說辭就是四皇子李素節雖然不是皇後娘娘嫡子,卻是現在諸皇子之中地位最高的淑妃娘娘生的皇子,以尊卑論,也是最適合接替太子人選的皇子,所以眾人支持這個接替之人就是李素節。
這時候開始說身份尊卑,當初李忠上位時說的是立嫡立長,除卻皇後娘娘所生皇子皆是庶子,不以身份尊貴論,要是還是按照之前的邏輯,立嫡立長,李忠之下的長皇子是二皇子李孝,但是此一時彼一時,現在既然沒有了立嫡立長的說法,大家自然會支持身份尊貴的正統皇子。
而這恰好也是支持五皇子李弘的人的理由,李義府在李治的暗示下馬上也是站出來說自己的想法,論及皇子身份,武昭儀所生的皇子李弘也是正統妃嬪生皇子,一樣有資格做這個接替之人。
李義府話音剛落就有人嘲諷道:“難道在中書舍人李大人眼裡,昭儀還能尊貴過淑妃娘娘不成?昭儀生的皇子還能尊貴過淑妃娘娘生的皇子不成?”
李義府笑著道:“這隻是臣的看法而已,皇上也說了大家說出各自的想法,臣以為,臣子的想法固然是想法,但也隻是對這件事的想法,重要的還是要看皇上自己的想法,畢竟我們作為臣子是輔佐皇上做決定,而不是代替皇上做決定。”
李義府這句話可謂是陰險無比,他說明白了大家的想法隻是皇上的參考意見,而不是做皇上的決定,如果自己還死咬著他不放就是不同意他的觀點,難道是不認同李義府這個說法嗎?是想要僭越?就算為臣者有左右皇帝想法的能力,這句話也不能說到明麵上來。
當然也不會有人真的大膽詢問:“請問皇上你支持誰?”
按照邏輯皇帝要支持誰就選擇誰,作為臣子哪有詢問的資格,而李治支持誰呢?眾所周知李義府就是代替李治說話,所以哪怕李治不言語,大家也知道皇上支持五皇子李弘。
李義府自然不會是一個人,李治也不可能是一個孤家寡人,所以在李義府之後又是很多大臣站出來站出來支持李義府的想法,這都是支持五皇子李弘的人,大家都知道這是李治的“臣子”。
李素節和李弘就是接替太子人選的唯二之選,沒有人會提起什麼二皇子李孝和三皇子李上金,李忠尚且有一個皇帝長子的說法,這二人有什麼?所以他們從來都不在朝堂的考慮之中。
但不管是支持李素節還是支持李弘大家心中並沒有定論,有人看向了坐在龍椅上的李治,接著就隱晦的轉移了視線,現在李治這個皇帝也是入局者,而真是能夠決定這件事的人隻有一個,所有人都在暗自觀察著“監國”長孫無忌的動靜,他才是能夠左右這件事結果的,甚至是對結果起到一錘定音作用的人。
哪怕是作為皇帝的李治,這時候也在看著站在下麵的舅舅,這樣的感覺讓李治如坐針氈,皇帝看臣子的臉色行事,誰做皇帝都會感到彆扭,氣憤。
但他也有一些緊張,他希望舅舅能夠支持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夠被長孫無忌認同,而不是節外生枝。
這樣長孫無忌就成了整個朝堂目光彙聚的焦點,大家都在等待長孫無忌說出自己的結論,是選擇四皇子還是五皇子?是選擇蕭淑妃和皇後,還是選擇武昭儀?
整個大唐的局勢都在長孫無忌的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