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趟又不是真的去做白事,路途又不方便,小楓就和小姑商量著不跟過去,所以送姑姑和妹妹到碼頭後自己去彆的地方。
“我知道,我讓海源騎車去碼頭等我,到時我去他家呆一天,等下午時間差不多了,我再去碼頭等你們。”
薑善靜由著他,“行,你們騎車慢點。”
候車的時候,薑善靜趁機跟侄女講了一些常識。
“島上不像外麵那麼方便,沒有公交車,倒是有些私人改裝一種小貨車來拉客。但很多人都舍不得花錢,大家去哪裡基本上都還是靠走,近兩年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大家經濟寬裕了一些,開始舍得花錢坐車……”
私人小貨車在本地有一個彆稱叫“麻托車”,這個彆稱還經曆了一番有趣的演變。
最早這些私人司機是叫它“摩托車”的,但是因為速度慢得很,遠比不上真正的摩托車,又容易混淆,很多人就不接受這個稱呼。
因為它行駛時會“突突突”地響,和拖拉機有點像,再加上拖拖拉拉的,大家乾脆就叫它拖拉車。
但司機們不樂意了,認為這個名字是在侮辱自己的技術,就勉為其難改為“摩拖車”。
在本地方言中,“拖”和“托”的發音不同,但和第一個字連在一起時,“拖”字的發音很拗口,司機壓根推廣不開。
後來,有個小孩在車上問家長車子是不是馬拖的才這麼慢吞吞的,當時的司機腦子靈光一閃,想到了“麻托車”這個稱呼。
一來,“麻”和“馬”的音相似,二來“麻拖車”不好讀,那就改成“麻托車”!
這個稱呼傳出來後,也誕生了好多種解釋。
“有一種說法是‘麻托車’是因為不再需要手搖啟動,而是用腳來啟動,所以才把‘摩’字的‘手’給去掉。”
薑善靜笑著道,“其實,不管是‘麻’還是‘托’,兩個字音的方言和普通話差不多,我覺得這才是‘麻托車’更容易讓大家接受的原因。”
小楓在旁邊插嘴道,“現在很多人都隻用‘麻托’兩個字來稱呼了,‘車’字直接省略大家都能聽得懂。”
“麻托車”這個稱呼朗朗上口,很快就傳便了全島,又加上近兩年大家開始舍得花錢,私人投放的“麻托車”又多了好幾輛,現在想去哪個村都能攔到車。
至於多久能攔到車?那誰也不能保證。
據小姑的說法,在這條路上常來常往的有兩輛“麻托車”,薑悄悄憂心,就兩輛豈不是要等上好久?
“放心。”薑善靜看出她的想法,安撫道,“每天隻有兩趟船出島,司機們不會錯過這個時間段攬客的,早晨至少會有一輛麻托車經過的。”
小楓盯著來車方向,眼也不眨一下,“快來了,我聽到‘突突突’的聲音了。”
聞言,薑悄悄忙望了過去,果然瞧見一輛頭小身子大的小貨車搖搖晃晃向這邊靠近,“突突突”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小楓揮手攔車,“停車!”
遠看感覺麻托車很慢,但是它刹起車來就好像快速行駛的車輛突然的那種急刹,薑悄悄都能看到司機的屁股被慣性帶離了座位。
麻托車的駕駛座兩側沒有遮擋,司機右側還有一個小座位,小楓說那個是備用位置,有時車廂塞滿了人,就會有人坐這個位置。
薑悄悄怎麼聽怎麼覺得自家哥哥語氣中帶著一絲羨慕。
這個想法,在下一刻得到了印證。
“姑,我能坐那裡嗎?”小楓期待地看著親姑姑。
薑善靜拒絕得乾脆利落,“想都不要想,快上車。”
司機大叔咧出了一口大白牙,“弟仔成年了沒?沒成年我可不敢讓你坐這裡。”
小楓雖然瘦,但個頭遠超其他十五歲的孩子,在這個身高普遍一般的島上,一米七的身高被當做成年人也不足為奇。
司機從小楓的語氣和神態判斷隻是個弟仔(注),身高卻讓他不確定,所以才有此一問。
很多小孩都眼饞這個位置,覺得很拉風,但是司機卻深知其有多危險,所以他再想賺錢也隻敢在車廂滿客的時候才讓成年人坐這裡。
“沒成年呢,後麵坐去。”薑善靜用籃子頂著侄子往車廂後走,一邊拉著侄女跟了上去。
麻托車廂有點高,薑悄悄隻能等哥哥上車後再拉自己上去,小姑也在下麵幫托一把。
薑善靜上車坐穩後,小楓喊了一聲,“師傅,坐好了!”
在司機一聲“好嘞”中,麻托車又“突突突”地上路了。
薑悄悄並不是第一次坐麻托車,隻不過那天出院回島的時候一路匆匆,並沒有注意到坐的什麼交通工具。
小姑沒講過“麻托車”的由來,她壓根不知道這種交通工具還有這些故事。
去碼頭還要半個小時,薑悄悄有不少時間來了解這輛麻托車。
她好奇地在車廂裡觀察著,車廂壁是鐵質的,經營時間不短,有些凹凸不平,還有一些彩筆塗鴉,不知道是誰留下的。
和駕駛座位置相連的地方是半開的,在車廂裡能很清楚地看到司機的後腦勺。
車廂尾部,也就是他們上車的地方,則是全開的,隻在兩邊裝了豎杆以供乘客攀扶。
車廂並不大,緊靠車廂兩邊的長條椅子,外裹的海綿坐墊已經脫落得差不多了,有個小孩還在那邊偷偷扯著,在注意到薑悄悄的視線時,連忙收回手躲到了旁邊女人的懷裡。
薑悄悄目光轉到了旁邊的女人身上,對方正微閉著眼睛,察覺到孩子的動作時,順勢攬緊。
女人的表情有些不好,薑悄悄猜測對方應該是有點暈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