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現代軍隊編製,大約1000人一團,3000人一師(不是裝甲部隊那種編製),萬人就是3個師。
赤壁曹軍20萬人,濡須口一說10萬,一說40萬,比較傾向於前者。東吳出7萬人,大概是15 - 21個師。
結論:所謂大都督,就是集團軍司令….
所謂中護軍,就是禦林軍。周瑜因為跟孫策的鐵關係,擔任過此職務。後來周泰接過了這差事。於是周泰的感覺,因該和趙雲類似。
所謂持久戰,是三國時代比較賠本兒的生意。三國後期,力量製衡比較優化,很多戰役都是打了幾個月後,雙方修書,和平退兵。主公之間通信,大將之間也通信,口水得不亦樂乎。更有小戰,基本都是武力威懾。大將帶兵到城下,發個信兒,守城的就把城頭大旗換個名號。幾天之後,和平談判,那旗號很可能會換回來。呂蒙後期很多仗,都是這麼“詭”下來的,荊州更是如此。
所以閃電戰才看起來過癮。皖城一戰,因為先頭有曹操強令移民,老百姓嚇得紛紛投入江南的懷抱,皖城成個光杆,可以猜測守軍不多。呂蒙從開始當機立斷,到後來半日破城,最後張遼的退兵,都應了他的預見。有先見之明,動手又穩準狠,真是帥得閃閃發亮。
所謂部曲,就是領兵者的財產:兵士閒時種田交租,戰時上陣。軍餉消耗部分由自己負責,所以有呂蒙賒錢買軍服之說。國家如果出錢養兵,往往是通過通貨膨脹。因此吳侯動輒賞錢千萬,都是通脹的結果。所以呂蒙幾次辭兵,最大的損失是經濟上的。當然孫小權是不會讓蒙蒙在手頭上緊俏吃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