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創作筆記 以下的討論,來自於鵠和……(1 / 2)

三國隨筆 老牌同人女 4311 字 10個月前

以下的討論,來自於鵠和心草。

------------------------------------

心草

我覺得孫權這個主公既然是“承父兄基業”相對弱勢,那他肯定更加兢兢業業注意不要在臣下麵前流露出軟弱的一麵,不過嘛,人總是要脆弱的啊。

為什麼這樣兩個人,從他們各自的角度來看——孫權值得呂蒙忠心的地方(是孫權,而不是因為周瑜)在哪裡,而呂蒙讓孫權動心的地方又在哪裡。

心草

憐憫這個詞多不給吳侯麵子,可以說成是保護欲、保護欲~~~=v=~~男人的天性嘛(被天性了的孫小權拔劍砍桌角)

咳咳,其實吧,孫權作為一個主公,對臣下的關照是很周到的,有時候甚至會顯示出一點殷勤的味道,所以大家都誇他是個能籠絡人心的君主啊。我記得赤壁之戰的時候,三國誌裡記了一段他對周瑜說的話,當時周瑜統兵,和魯肅程普一起迎戰曹操,孫權表示一定籌集糧草兵馬,做好他們的後盾,然後吳侯還加了一句“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我覺得這個說話方式充分體現了孫權的特點……cc當時都要和孫權“會獵”了,如果周瑜戰敗,他是沒有扭轉乾坤的能力的,可是他對周瑜說的“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儘管沒什麼實質性意義,可是灰常委婉灰常溫柔,表示了對對方十二分的尊敬信任,又不失身為君主的氣度。而且總體上我覺得孫權雖然有整治周瑜後人的嫌疑,但是在公瑾在世的時候,孫權對他是ok的。

對蒙蒙的話,其實渣權也是處於強勢地位的,我記得311裡做孫權勸學的情節,渣權的態度就非常嚴厲,呂蒙說軍務繁忙沒時間讀書的時候,孫權就直接說“不要找借口”。

渣權對蒙蒙其實一直都很強勢的啊,畢竟呂蒙是孫權一手提拔的,於公於私,孫權都沒有弱勢的理由。再看呂蒙要殺甘寧那一段,呂母彆的什麼都沒說,一開口就把孫權這座大山給搬出來了,可見孫權對呂蒙的影響有多大,笑。

我想,即便是在這裡,孫權除了讓人憐憫之外,一定也還有讓人心動的理由的。

英雄最是惺惺相惜。孫權不是黃口豎子,他有大誌有雄心,他雖然打仗不行,但作為一個主公他已然非常出色,這些呂蒙難道都看不出來嗎?即便是和周瑜相比,孫權也會有孫權的強悍之處。

一個能讓人死心塌地去追隨的人,無非是兩種,一種是他能給你你要的,一種是他在某些地方讓你折服了。

心草

怎麼說呢,其實我對三國的解讀,和高大導演完全是不同基調的。關於呂蒙、周瑜和孫權之間這層關係,在我看來症結隻有一個,那就是就算呂蒙和周瑜關係真的很近,但是在這兩個人的心目中,孫權也絕對是比對方更親密的存在。換句話說其實渣權年青的時候既不渣也不缺愛,而且我和死黨作為蜀控,都覺得孫權比他大哥小霸王孫策存在感要強。

總體來說,可能孫權是讓人感覺他前承父兄之烈,後倚周瑜之能,自己還老打敗仗,但是問題是用一雙肩膀擔負起整個江東的人始終是他,不是他手下任何一個大都督。而且比起出身世家的陸遜、和孫策有兄弟之義的周瑜,甚或是始終有自己的政治主張,而且和諸葛亮關係很好的魯肅,呂蒙這個人肯定是更單純也更加依賴孫權,內心也更加把這個主君當成自己可以信任的對象的。

這一點我覺得可以類比一下蜀漢(純糧食)。關於孔明擇主的問題。孔明渡江求援,勸說孫權和劉備聯手的時候,這位劉皇叔早就過了“而立”的年紀,顛沛半生屢屢敗戰,身無立錐之地,被老對手曹操趕到孤窮的境地。按道理說絕對是被人瞧不起的,連孫權在接見諸葛的時候也問他“劉豫州還能再戰嗎”,可是孔明對劉備的信心從來沒有動搖過。

因為他的觀點完全是反方向的,孔明認為,有如劉備這樣艱難困苦的半輩子,還能夠不易其心,不改其誌,與cc爭天下的雄心不減,這樣的英雄器量,天下沒有幾個。所以他才能對孫權說劉備“如果大業不成,隻能歸咎於天,寧死不肯屈居曹操之下”。

諸葛亮這個人絕對不是新三那種衰神上身的款型,相反地他像當時其他諸多荊襄名流一樣,瀟灑雅逸,自信從容,有一種時人很注重的“名士風度”,同時言談議論也很出眾。孫權很喜歡他,在吳侯眼裡,諸葛亮的身份比起劉備的說客,還是“諸葛瑾的二弟”更直接,諸葛瑾為人又是敦厚大度,德行純良的大好人。孫權一向直呼諸葛亮的字,對諸葛瑾說“你怎麼不勸孔明留在孤這兒呢,你要是能說服他,我自己寫信給玄德解釋。”當然最後這件事沒辦成,中間過程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諸葛瑾對孫權說,我二弟不能過來侍奉主公,就像我絕對不會去侍奉劉備一樣;另一種說法是諸葛亮說孫權“能賢亮而不能儘亮”,第二種說法備受裴鬆之詬病,不過我倒覺得這個更真實,畢竟這句話在君臣義節之外,還能看出孔明對劉備能讓他一展長才、儘平生抱負的欣賞。

諸葛亮一生的轉折點在白帝托孤,很多人眼裡,劉備堅持出兵伐吳,最後失敗,給蜀國帶來的創傷是很要命的,相比之下孫權的逍遙津也隻是差點讓自己被張遼端了而已。但是對諸葛亮來說,比起抱怨夷陵之戰,他內心痛苦的是這位一直以來和他並肩奮鬥、始終支持著他將自己胸中的藍圖化成現實功業的君主,人生就要走到儘頭了。那個時候諸葛亮也清楚地知道,劉備是整個兒蜀漢的依靠,在劉備之後,那些他曾經不必顧慮不必承擔的事情、和整個國家的重擔,都落在他的肩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