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那之後,諸葛亮再也不是什麼風流名士了,他變得威重、謹慎、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我想在之後那漫長的時間裡,他肯定會無數次懷念劉備的“弘毅寬厚”和知人善任,也會無數次懷念兩人並肩奮鬥的那些歲月的。
所以……呂蒙出身貧賤,最後成長為一代名將,這個固然可以說他是人中之傑。可是作為一個出身寒門、資曆淺薄,而且目不識丁的武將,誰對他傾注了非同一般的關心和熱情,誰自始至終都倚賴他為股肱的,誰讓他在江東文武之中都受人尊敬、絕無掣肘之虞,誰作為後盾替他調度一國人力物力能讓他去拓土開疆,誰對他始終言聽計從隻要他開口二話不說就能讓自己的堂弟替他打下手……曆史上是呂蒙早死了,那麼如果中道夭折的是孫權,蒙蒙你難道不會像孔明對劉備那樣對待孫仲謀嗎?
而且還有一條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呂蒙儘心竭力地奮鬥了一輩子,直到病、到死,究竟是為了什麼。魯子敬曾經對孫權說過“您持鞍相迎,還不足以使我感到榮耀。我希望的是有一天,您能夠一統天下,成為九五之尊,那樣才是我真正的榮耀。”呂蒙一向不會說什麼漂亮話,不過我想他的想法應該也是這樣的。
最後就是,劉備和曹操,不僅僅是當世英雄,同時也是曆儘滄桑的年長者。而孫權不得不負擔起江東的時候,他隻有十八歲,赤壁的時候似乎是二十七,我相信如果不是欺負孫權年少,cc揮兵南下的時候絕對不會那麼調戲他。所以呂蒙的話……我想連他可能都意識不到,一直力挺他的孫權,自己的日子到底有多辛苦,畢竟他最大不過“三軍大都督”,他要承擔的事情比孫權少很多。我相信為了讓呂蒙的日子過得舒服,孫權木有少受罪。
話說回來,新三國說孫權猜忌周瑜,這個看法目下貌似都快成了主流觀點了,孫權也確實對周瑜兒子很苛刻。但是孫權年青的時候和年老的時候怎麼反差那麼大誰都不理解。而且史料裡能看到的所有直接證據都隻能說明孫權對周瑜有像對待長輩一樣的尊敬和依賴,也有作為主君所給予的信重和支持,比如他在送質的問題上去谘詢周瑜,比如他對周瑜“兄事之”,比如周瑜逝世之後孫權素服舉哀。至於周瑜對孫權是什麼看法,史載他對蔣乾說孫權和他“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當然這些正麵例證都可以被後人質疑,不過在沒什麼反麵例證的情況下硬說孫權既然搞兒子肯定也搞老子,這個我持保留意見。
Ps:雖然眾人鹹以為蜀漢是歪瓜裂棗,曹魏是壯漢猛男,不過從糧食的角度看,那兩國的君臣之誼有非常多的可以一觀的東西。譬如劉備,和他的三位軍師諸葛亮、龐統、法正,都有很私人的感情,這點我不知道孫小權怎麼顯得那麼冷情……
鵠
三國那段曆史,我其實不是很清楚。曆來有的印象,最深的也隻是曹操真英雄。所以讀東吳,那幾個人的點點糾結,我是從更為感性的角度去看的。
孫權的苦,呂蒙到底知不知道,知道的話又能知道多少,這一點其實真的難說清楚。在我看來,百分百的理解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但完全不理解的話,那呂蒙真的枉費孫權的悉心栽培了。
先從呂蒙這個人說起吧。從三國誌裡他數次兵不刃血來看,這個人真的很懂攻心之術。外加他和陸遜交談,回來就說此人足以接替他的位置,三國誌上連合謀二字都沒用上,事實就已經證明他們兩個配合得幾乎天衣無縫。先拋開陸遜不說,也能說明呂蒙是很能識人的。
儘管孫權說呂蒙少時大智未開,但從他賒錢做衣服一事來看,此人也當真天賦極高。
這樣一個人,原本應該是極為傲氣的。所以他和他最孝順的母親說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所以他引刀殺吏,隻因為此人數次辱他無能。這樣一個人,多驕傲啊。
可我們後來看到的呂蒙不是這樣的。他很有原則,不是他的東西他就堅決不要,甚至連是他自己的東西,他都可以放手。倘若換做衛青,我還能理解為明哲保身,但放在呂蒙身上,卻彆有一番味道了。
或許我們能用孫權的“學問開益”來解釋?但真的隻是這樣?
呂蒙勸孫權取荊州的時候用了“蒙等尚存也”這樣一句話,給我的印象是極深的,仿佛他已經有預感自己已然命不久矣一般。
他不貪功不居功,又悉心為孫權留住能用的人才,及死,又將孫權所賜金銀全部還給孫權,囑咐喪事務約——我看到有人說曆史上呂蒙對孫權薄情,我真想問她,怎麼薄情,如此,怎麼薄情?
簡直就像是一個將死的人用儘最後一分力氣去為彆人鋪路以求無憾一樣——這樣說興許是誇張了,但呂蒙,確實在本職之內,在他所能做到的範圍內,為孫權做了很多。
說是報恩,當然不是不可以。“您持鞍相迎,還不足以使我感到榮耀。我希望的是有一天,您能夠一統天下,成為九五之尊,那樣才是我真正的榮耀。”這種心情我想也肯定是有的。但僅僅如此,真的能讓一個驕傲若斯、聰明至此的人折服如許?他又如何肯定,孫權就能成為九五之尊?
呂蒙在孫權身邊的日子,並不短。儘管呂蒙性格中也有很是大而化之的一麵,我相信也一定有不淺的理解在裡麵。
人為知己者死。
這句話其實並不過分。高處不勝寒,孫權能為呂蒙之死悲戚至斯,其中想來也是有如此緣由的罷。
PS:這兩個人差點讓我飆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