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經濟學本身沒有什麼價值,它隻是衡量一種價值與另一種價值的方式之一。
---《經濟學》---
騎士時代已經過去;隨之而來的是智者、經濟學家和計算機天才的世界。
——埃德蒙·伯克
稀缺與效率:經濟學的雙重主題
人類社會,無論它是一個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也無論它是一個中央計劃型的經濟體,或者隻是一個孤立的部落社會,都必須麵對和解決三個最基本的經濟問題: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
造出的每一支槍,下水的每一艘軍艦,發射的每一枚火箭,歸根結底,都意味著對那些忍饑挨餓的人們的一種偷盜。
投入的另一個名稱叫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它們可以被劃分成三大基本範疇:土地、勞動和資本。
一個社會必須決定:(1)產出什麼、產出多少;(2)如何產出——也即用何種技術組合來進行投入,以便讓產出更能令人滿意;(3)為誰生產和分配這些產出。
生產可能性邊界(production_possibility frontier,PPF),表示在技術知識和可投入品數量既定的條件下,一個經濟體所能得到的最大產量。PPF代表可供社會利用的物品和勞務的不同組合。
在每一種情況下,你都必須考慮所做出的選擇需要放棄多少其他的機會。而那些所放棄的選擇就被稱為你的該項決策的機會成本。
經濟危機是產生非效率的根源之一。
每個人都力圖用好他的資本,使其產出能實現最大的價值。一般說來,他既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能夠增進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一己的安全或私利。但是,在他這樣做的時候,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引導著他去幫助實現另外一種目標,儘管該目標並非是他的本意。追逐個人利益的結果,是他經常地增進社會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的想要增進社會的利益時更好。
——亞當·斯密《國富論》(1776年)
經濟的核心控製者是偏好和技術,它們才是市場的兩大君主。
貨幣(money)是一種支付手段或交換媒介,即我們購物時所支付的現金和支票。貨幣還是一種能夠便利交換的潤滑劑。當人們信任並接受貨幣作為物品和債務的支付手段時,交換才能順利進行。
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可以幫助我們解釋中國內地和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經濟在過去30年的快速增長。
你不能自由地賣出你自己;你隻能在某個工資價位上將自己租借出去。
亞當·斯密認識到:隻有在完全競爭成立時,市場機製的優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_tion)指的是什麼?它指的是,沒有一家企業或一位消費者足以影響整個市場的價格。
例如,小麥市場是完全競爭性市場,因為即使最大的小麥農場也隻能生產世界小麥產量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從而無法對小麥的價格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市場的競爭卻都不完全。其中最重要的三種情況是:不完全競爭(如存在壟斷)、外部性(如汙染)和公共品(如國防及燈塔)。
不完全競爭的後果是什麼?不完全競爭導致價格高於成本,消費者購買量低於效率水平。過高的價格和過低的產出,是伴隨不完全競爭而來的非效率的標誌。
收入取決於一係列因素,包括努力程度、教育、繼承權、要素價格和運氣。由此導致的收入分配可能會同公平的結果相悖。
不妨回頭想一下,物品追隨的是貨幣選票而不是最大滿足。富人的貓所喝的牛奶,也許正是窮人孩子維持健康所必需的東西。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市場不靈嗎?不,根本不是。因為市場機製正在做它應做的工作,即把物品交給那些有貨幣選票的人。即使是最有效率的市場體係,也可能產生極大的不公平。
哈耶克最暢銷的著作,也是他最吸引廣大公眾的著作,是《通向奴役的道路》。在這部著作裡,他警告說,通向極權殘暴和經濟無效的道路,是由於對自由市場和私人企業製度進行溫和乾預的種種善意所鋪設而成的。
生產成本主要取決於投入品價格和技術進步。
價格歧視(price discrimination)是指同一種服務對於不同的顧客收取不同的費用的策略行為。
如果你知道需求的價格彈性,你就會弄清價格變動對總收益會產生什麼影響:
1.當需求缺乏彈性時,降低價格會減少總收益。
2.當需求富有彈性時,降低價格會增加總收益。
3.當需求具有單位彈性時,價格下跌不會引起總收益的任何變動。
經濟學家將供給的價格彈性定義為一種商品的供給量對其市場價格的反應程度。
更準確地說,供給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是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