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 課上(2 / 2)

公主成長計劃 檸檬小打 4719 字 10個月前

鄭凜猶豫了一下,在王仙露微微訝異地目光中提問:“何夫子,為什麼大部分人讀不上書?”這問題聽上去實在有些不食人間煙火,鄭凜自己也知道這樣問有“何不食肉糜”之嫌,可她出生就是高高在上的,不了解民情。而想不到答案,就該請教夫子的。

何夫子愣了下,沒想到她們還在想著讀不讀得起書的事。當下他想了想,慎重地回答:“因為書不易得,一樣東西稀有,往往就會昂貴。而書不易得則一來因為紙墨貴,二來抄一本書需要人力,人力難求。大夏自然不缺人,但缺識字的人。要抄一本書,抄書的那人必須要識字,字還要寫得工整。但認字之人多不會抄書換錢,而不認字的想抄也不行。一來二去,書便難得。”

鄭凜聽明白了,鄭重點頭:“我明白了,多謝夫子。”

何夫子所言字字屬實,隻不過並不是全部的緣由,還有一部分原因他並沒有說出。書會稀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大夏大部分書籍都掌握在士人手中,士人讀書明智,提升才學,入朝為官,與寒門學子間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為了將權力掌握在手中,士人將書籍壟斷,也越能保證他們的地位。

還有,讀書能啟民智,讀書的百姓越多,便越難以掌控。為了使他們安分,總不許他們讀書的。

何夫子並不讚成這些,為官時他也提出重啟各地官學之事,可惜未能施行。一人之力,終究不成。並非因為他出身寒門才要為寒門學子謀求更多,而是他認為隻有叫更多人讀上書,大夏才可能有更多有才學之人,才能越來越好。

摒除這些無用之想,何夫子腳踏實地地開始授課:“書已經發下,可以看到書封,從《開蒙要訓》學起。”

他信手翻書,不忘看一眼公主在做什麼。她看起來已經停止自己鑽研,開始認真聽講。

還是個好學生。

何夫子不佳的心情明朗了些,緩緩將書翻開,一麵道:“我先來讀,你們聽著。讀過一遍,我讀一句,你們跟讀一句,講了這句,再讀下一句。”

兩人稱是,公主不會說話,坐在中央點頭,叫人覺得怪可愛的。

何夫子就讀了起來:“乾坤覆載,日月光明。”

伴讀們跟著誦讀:“乾坤覆載,日月光明。”

何夫子就著這句講解起來:“乾坤指的是你我如今腳踩的大地之廣,頭頂的上天之寬。覆載,則指天地間存在的萬事萬物。乾坤覆載,說的便是天地包容之一切。其中一切,既指平日眼見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等等,也包括我先前提到的書,不止是書中思想,更是每一種不同思想。”

“至於日月光明,則要更加具象。日月,既指所見的太陽月亮,也指日月更替,時光推移。光明即是光亮,意指世間一切美好。”

“此句為一文之總領,也開啟下文,為敘寫天地歲時、四時景象、山嶽河川鋪陳一番。”何夫子講話語速悠緩,抑揚頓挫,引人入勝。他的目光落在在座三人身上,這熟悉的眼神讓王仙露與鄭凜心突地跳了一下。

夫子要提問了。

“說到山嶽河川,諸位可親眼見識過嗎?”

竟然不是提問什麼書中問題,叫人鬆了口氣。

這個問題讓人很有談興,又不困難,王仙露落落大方地回答:“夫子,我夏日曾隨母親去過伏牛山下小住,算是見過山嶽吧。”

何夫子點點頭說:“自然,不過說起伏牛山,你可知道伏牛山為何叫做伏牛山?”

王仙露不知緣由,猜測:“山瞧起來像牛?”

何夫子笑著搖頭:“山嶺綿延不絕,一眼難以望儘,如何看出像牛?”

鄭凜好奇:“那為什麼?”

原先因為夫子講課聽不懂而垂首靜默的宮女們這會兒又悄悄豎起耳朵,這個她們聽得懂,也覺得有趣。

何夫子娓娓道來:“伏牛山之所以叫做伏牛山,有兩種說法。其一是秦皇時期糧食不夠,為減少吃糧之人,坑殺百姓。秦皇鑄萬斤鐵牛,限用三天將牛推到彆家,若推不走,便殺其全家。萬斤鐵牛,常人哪推得動,家家戶戶被殺。此事驚動太上老君,老君製一趕山鞭,隨意趕走此牛。秦皇蒙上天警示,不敢妄動,此事方了。後來鐵牛留在如今的伏牛山之處,變成了八百裡伏牛山。”

眾人聽得心神動蕩,不由皺眉,深以為秦皇無道,百姓淒苦。

何夫子見大家聽得入迷,又解釋道:“古時傳奇,當不得真。真有能鑄萬斤鐵牛的鐵,早就鑄為甲冑。再說了,萬斤的鐵牛怎麼送到百姓家?”到底是在孩子們麵前忍住說些直言,譬如皇上要殺百姓是根本不需要費這樣大的勁的。

知道是假的,大家這才放鬆了些。

何夫子說起第二種說法:“另一種說法則是嫦娥奔月前家養大黑牛為逃避王母捉拿,化作鐵牛鑽入地裡,隆成伏牛山。”

王仙露忍不住笑起來:“這個聽起來更像假的。”

宮女們輕輕跟著點頭,深以為然。

何夫子看向鄭凜,鄭凜會意,從容自若道:“我未出過遠門,不過祖父年輕時踏遍名山大川,常與我們小輩講起,什麼泰山、黃河的。”

何夫子道:“若有機會,多出門遊曆能親眼見識比閉門讀書要強。”

可惜在夏國,女郎少有機會遠遊。

摒棄那點可惜,何夫子看向公主,語氣和緩:“公主,您見過什麼山嶽河川嗎?”

公主現拿起筆寫,平靜地舉起小本子。

宮女們看不到公主的本子上寫的什麼,隻聽到王女郎小小地倒抽一口涼氣,看到鄭女郎檀口微張,夫子變了臉色。

上麵寫的是:“從馬邑過來,見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