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即哥德巴赫猜想。
對小學初中生來說,這應該是個智商正常的人就能脫口而出答案的問題。
對高中生,可能多少聽老師提起,或是在網絡瀏覽過。
對大學生,特彆是學數學的大學生,接觸到的就更多了。學院走廊的牆上,掛了很多類似的猜想,有些已經被證明,就會附帶證明者的圖片和生平介紹,有些仍是未解之謎,等著下一位有緣人揭開它的麵紗。
“數學王冠上的明珠”,嚴謹表述為: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之和”。簡單來說就是需要證明“1+1”這個命題。
最接近的是中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了命題“1+2”,這也是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一次。
年輕氣盛,對物理多有怨懟,常諳回想還覺得當時自己跟個不懂事的小屁孩一樣。
“你知道我想的是什麼嗎?如果1+1不等於2,現代文明會不會被打回原形,所有理科知識的架構,尤其是與數學關聯緊密的物理,大廈傾倒隻是一夕之間。”
岑因將手上的按動筆按下,轉頭饒有興趣看她,淡淡的笑容,眼睛裡是眉飛色舞的常諳。
一個數學專業的大學生,想的不是證明1+1=2,而且叛逆地要證明它的否命題,即便可能性趨近於0。
但這種叛逆,岑因再次看到了常諳的另一麵。
“大言不慚對不對,我也覺得。這種天馬行空還挺好玩,不過我就口嗨,實力不允許,現有陳景潤大師的1+2=3也不會讓我有機會。”
常諳嘿嘿笑,就像翻初高中的□□空間一樣,一邊覺得無語,怎麼會這麼憨的人,一邊又被自己逗笑了。
岑因跟著她笑,手上還在轉筆,也不算大言不慚,尚未被證實的猜想,哲學的角度來說,一切皆有可能。兩分鐘後,她點了點書本,“會了嗎?”
“啊哈哈,我看看,應該…”岑因依舊帶著笑容,可怎麼看都像揶揄,把一切都看破了。常諳老老實實承認:“不太會。”
媽呀,來自女朋友的壓迫感,讓她想起來高中物理老師。
一個新來的女老師,本碩C9高校畢業,亮眼的很。但是…由於常諳偏科,還是偶爾數學不行,物理一直不行的那種,被她列入“特彆”關注名單。
好幾次月考,物理老師課間來教室,路過常諳的位置,看她因為一道送分題絞儘腦汁五六分鐘,就會幽幽開口問:“會了嗎?”
聲音不大,但就像炸雷一樣在常諳耳邊響起。常諳不敢說會,也不敢說不會。眼巴巴拿起試卷抬頭看她,“這個摩擦力怎麼時有時無的。”
“常諳!”物理老師用恨鐵不成鋼的語氣喊她,“第二階段摩擦力抵消了。”
好了,批評理由又加了一條:審題不認真。
怪不得常諳會受到物理老師的關注,實在是其他老師口中大多誇她。秦子衿去辦公室,還能聽到他們閒聊,回教室一臉八卦的笑:“你猜我在辦公室聽到什麼?”
數學老師:“年級排名出了,嘖嘖常諳這家夥又往前升了。高三數學穩下來,挺有潛力的。”
秦子衿逐個評價:
——給數學攬功。
化學老師:“我沒少聽女生抱怨化學難,常諳次次單科能在男生裡殺出重圍,不容易。”
——化學老師是個女兒控,對你還是有點濾鏡的。我猜物理老師心裡得反駁,’我物理都還沒說什麼呢’
生物老師:“生物也還行。理綜卷呢,好多人放最後寫生物,字跟行書一樣,還多的是寫不完。那麼多送分題!”
——永遠的“送分題”,老師隻能自我安慰,誰讓生物地位最低,隻有90分呢。
“我偷偷瞄他們,隻有物理老師鬱悶看成績單,還歎了口氣。”秦子衿衝她擠眉弄眼,“這次物理多少分啊?”
“你不提,我們還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