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他明君的名聲,他在位的時候一直充盈國庫,不為彆的,就是想要在帝王起居錄裡和史書裡的生前身後名。
康熙去世時,整個國家庫存銀兩還剩兩千餘萬萬,雍正死後剩三千餘萬,乾隆便想著他應該青出於藍勝於藍,於是不斷的充盈國庫,使得國庫的錢財一增再贈,最高的時候達到雍正死時的兩倍還多。
即使為了消化這些銀子,乾隆熱衷於修建皇家園林,在他退位的時候國庫也還有近七千萬兩。
可乾隆忘記了,雍正留給他的可不僅僅是國庫裡的三千餘萬兩,還有清明吏治和民生福祉。
實際上在清朝初期,不管是皇太極還是多爾袞,亦或是康熙和雍正,都想著照顧地方,國庫伸手從地方拿的錢糧不過五成,地方有了足夠的錢糧便能為本地民生福祉多做貢獻。
可到了乾隆時期,他不再顧忌地方上繁多的事務處處需要銀兩,加重了對地方財政盤剝,整個乾隆時期地方所能留存的錢糧不過五分之一,大頭紛紛被送進了國庫。
這就是乾隆能夠讓國庫充盈那麼多銀子的真相。
乾隆為了讓國庫保持寬裕,顯示他的明君風範,儘可能地一毛不拔,這就是把成本向下轉嫁了。
各級地方官員為迎合皇帝,自然會想儘各種辦法,這各種辦法也不過是儘可能地以捐納形式自掏腰包為朝廷做貢獻,地方官員的工資俸祿往往被優先支出捐贈。
無利不起早,地方官不可能坐視自己利益受損天天為皇家免費打工,他們勢必把手伸向當地百姓和商人,清朝的貪腐狀況由此也變得愈發糟糕,地方變得越來越糜爛,農民的怒火不斷積壓,最終形成了嘉慶元年的數省大起義。
或許乾隆會退位也有這個原因,他已經可以預想到百姓起義,並儘可能的在還沒有起義的時候,把皇位讓出來,這不就證明了他當皇帝的時候是太平盛世,就算有此意也與他無關了。
嘉慶登基相當於是很無奈地接了個難以承受的爛攤子。
不過嘛,有皇帝當也不算多無奈吧?
隻是嘉慶沒有想到他這個皇帝名不副實,不僅沒有皇帝的權利,還要替乾隆背負各種罪名,更沒有想到乾隆退位以後就跟釋放了自己一樣。
不過短短四年的時間,國庫銀子被乾隆這個太上皇如瀑布傾瀉一樣迅猛用去。
結果到了嘉慶四年,也就是乾隆皇帝去世的當年就剩下兩千萬出頭,隻剩下巔峰期的四分之一,後人把這個稱之為嘉慶中衰。
可這銀子又不是嘉慶用去的,而是被這個乾隆這個太上皇浪費掉的。
此後嘉慶又做了很多崇尚節儉、懲治腐敗的措施,卻也僅能在末期把國庫恢複到三千萬兩的水平。
真真是又一個冤大頭,隻不過是一個心甘情願的冤大頭。
寶華覺得乾隆這個皇帝和福臨特彆像,上一世如果福臨沒有死在五台山的話,隻怕,他做的是和乾隆做的事有過之而無不及。
**
多爾博今年十三歲,彆看他比福臨小三歲,但是因為小玉兒的身高比大玉兒高一個頭,多爾袞又和皇太極差不多高,他遺傳了小玉兒和多爾袞的高身高,十三歲的他就已經和十六歲的福臨一樣高了。
而且因為小玉兒托寶華給他介紹武術大家,他武藝高強。
跟他來硬的一般人都打不過他,他又是站在小玉兒那邊的。
福臨就是想要勸說多爾博“棄暗投明”站在多爾袞那裡,硬的軟的都不行。
主係統和福臨已經初步達成共識,知道福臨已經接受它的非凡,它也樂意展示自己的不凡了。
福臨現在為多爾袞的事情著急,主係統也願意為他排憂艱難。
主係統給了福臨一張符,還把符的用法告訴了福臨,隻要拿著那張符對多爾博說話,他都會對拿著那張符的人言聽計從,就好像是一個傀儡一樣。
福臨對符並不陌生,他上一世的師父就是和尚,什麼平安符,消災符他都略知一二,隻是現在這“聽話符”他沒看到過,也都沒聽到過有這樣的效果。
福臨:“這個符真有你說的效果?那之前我讓你想辦法對付博爾濟吉特氏,你為什麼敷衍我呢?”
主係統聽到福臨問罪的話,心裡也很不高興,明明他們現在已經是合作者,福臨卻一直擺出高高在上的模樣,在麵上隻能解釋道:“博爾濟吉特氏雖然是變數,是異類,但她如今是皇後,身上承載的鳳命,符咒對她無效。”
福臨半信半疑,他找不到主係統話中的破綻,隻能接受。
還好,這符在多爾博身上一用就有效果,福臨也越來越看重主係統。
兩年多的時間一晃而過,這兩年多主係統幫著福臨神不知鬼不覺的處理了很多不聽他話的人。
能用聽話符的就用聽話符解決,不能用的則想儘辦法讓他們離開京城,更甚至是離開朝堂或者這個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