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喜事變喪事,連日來,整個群安縣氣氛都有些緊張。
春生卻不以為意。
她解決了楊真,楊鑒那邊的事也幫不上忙,如今便隻等著楊鑒履行她的諾言,早日上位把蘋娘從獄中撈出來。
節後的日子驟然悠閒下來,她習慣了此地的生活節奏,便有心研究一番此地聞名的曆史,預備收集些資料帶回聯邦。
時值酷暑,氣候溽熱。粟娘教春生捋了院中的金銀花,與井水一並燒開,煮成一壺碧色的茶水,微苦而回甘,清鮮逼人。每日一早,倒一碗放在院中的木桌上,春生便在冉冉的茶煙中,借著天光讀她從楊鑒那裡要來的書。
連日來,白日間除卻燒一燒飯、煎一煎茶外,她總窩在桌邊那把竹椅裡。
其實想要了解這裡,出去多轉一轉、看一看,或許比隻讀書收獲要大得多。
可眼下城中四處搜查,她知道利害,便不敢隨意在外行走,隻得深居簡出,悶在這方小院落中,就連原本說好代為引薦的聶家也不曾前去拜訪。每日隻等著粟娘歸家,帶些食材或點心來,日子過得像隻被投喂的懶惰狸奴。
她不問粟娘那日衣角的血點是哪裡來的,也不問櫥櫃裡消失的兩壇青梅酒去了何處——她一向沒有什麼窺私欲。
正如粟娘有故事,她也知道;粟娘和楊鑒盤算這些事十分謹慎,許多事不告訴自己,春生心裡也很清楚,但從來不以為意。
那日粟娘兩眼發直地遊蕩回家時,她也隻是無聲地接過粟娘手裡的食盒,又煮了一壺金銀花茶,倒一碗放在粟娘的床邊,便由著粟娘獨自在房中沉默。
一牆之隔,她在外間照舊打她的絡子,像偶然路過許多個無常命運的旅人。
在院中的金銀花幾乎被捋掉小半時,春生終於從“天地玄黃”讀到了前文朝史書“高祖武皇帝”的開篇。
這日是五月初十,楊袁兩家原定的婚期。
楊鑒在孝中,婚禮無論如何是要取消的,春生原沒把這日當回事。
誰知午後粟娘照例回家時,帶來了一條讓春生有些憂心的消息:袁讓死了。
她心裡一跳,抬頭看著粟娘的眼睛,意識到這是可以問的,便說:“怎麼死的?”
“……小娘子當眾殺的。”
春生愣了愣,意識到粟娘口中的“小娘子”指的是楊鑒。
她問:“她可還好?”
粟娘的神色有些複雜,似乎不知道怎麼與春生說:“ 小娘子……如今算是名傾一時了。”
***
楊鑒那夜從母親那裡沒有得到想要的,毫不意外。
她心裡算得很清楚,欲成此事,需要一絲契機。而要論等待,沒有人比她楊鑒更有耐心——光是釀一壇青梅酒,就得要一年的時間呢。
楊真暴斃那日,楊府戒嚴,孫二的失蹤很快被發現了,並報到了楊夫人處。
原本出了逃奴不是一件大事,但出在這個節骨眼上,免不了一番調查。
孫二那枚柳州箭被搜了出來,又兼他平日裡說話的柳州口音,楊巡的目光便被引到了柳州。
瓊州之南、郴州之西,慶王的地界。
楊巡的目光被吸引過去,仿佛心中所有的疑慮都得到了解答。
慶王!難怪袁讓一入郴州便遇刺,難怪他兒子死在了這節骨眼上!慶王殺了楊真,楊袁聯姻隻得暫緩,他還想嫁禍袁讓,好讓瓊州、郴州互相爭鬥,以免他腹背受敵。便是嫁禍不成,難道他楊巡失了唯一的繼承人,還敢把女兒嫁到野心勃勃的瓊州去嗎?
他不敢!
慶王好盤算,這分明是陽謀,赤裸裸欺到他楊氏頭上了!
楊巡本在哀痛之中,又兼日夜督案,且在官署休息那夜著了涼,已是強支病體。這一朝得知真相,隻覺被人欺淩至此,怒火攻心,竟一下病得起不來床了。
這一病來勢洶洶。
楊家請了郎中來為他診治,幾日來藥石不斷,流水般地送到內室去,病情卻不見起色。
據郎中所言,楊巡本就上了年紀,這一病又虧空了身子,須得好好將養些時日,倒是等閒急不得。
主人病倒,楊家一時沒有主事的人,而如今內有靈堂喪儀諸事,外要接待探病和吊唁的賓客,楊夫人隻得一力頂了下來。好在她素來是算賬籌劃的一把好手,又對家中諸事熟諳於心,操辦起來倒不算捉襟見肘,隻是難免疲累了些。
父親抱病,母親操勞,楊鑒自然也忙碌起來了。
不過再忙碌,她也掛心著父親的身體,日日恭謹勤敬地為父親煎了藥,再親自送到父親的床前。
如此頻繁進出、日日不輟,來吊唁並探望的賓客們自然看在眼裡。
名聲像風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當眾草皆偃,人們便知有風過。
在郴州士人們滿聲的讚譽中,楊鑒孝義的名聲就這樣傳了出去。
楊鑒沒有等太久。
很快,時間在積日累勞中到了五月初十,楊鑒原定的婚期。
她等的契機終於來了。
楊鑒看著攜禮登門的袁讓,心裡想。
楊真死了五天,袁讓才踩著原定的婚期姍姍來遲。
他布冠竹簪、不施脂粉、麵有哀容。
一身素色細葛布衣,素麵的皂靴,身上不見金玉彩飾,端得是質樸約素的君子模樣。
楊府新喪,這位君子自不是來接親的。
楊鑒就冷眼看著他進了門先是去靈堂感慨吊唁一番,又隨賓客入了內室,慰問了父親的病情,一番唱念作打之後,終於進入了正題。
袁讓蹲在楊巡床前,甚是情深意重地剖白道:“懷寧兄英年早逝,天何妒也!伯父壯年失子,令愛綺年失兄,讓看在眼中,亦如失親兄!前日,讓已向家中去信,稟明情由,請延婚期。如蒙伯父不棄,讓願與令愛侍奉伯父膝下,事如親父……”
袁讓演得情深意切,可在場無人認真欣賞他的演技。來慰問的賓客覷著楊巡的臉色,揣摩楊巡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