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成一件事,或想做成一件事,肯定要人帶著。夏大海倆口子在養雞事業上的師傅就是鄰居的一家人家,人家兩口子做了有少十年的光景,經驗老到,也掙了大錢。人家做的大,八間雞舍滿滿當當的。剛上手的那幾個月,夏大海兩口子沒少上門取經驗。那口子夫妻也是好主家兒,每次夏大海去問詢都會傾囊相授,平日閒下來也會去夏大海的雞舍裡給他們兩口子說道些養殖的注意事項,後來的年月裡,兩家人都不生分,客客氣氣的,成全了一對鄰裡佳話,不少王秀芝的娘家人都知道夏大海家的那戶好近鄰。
操勞了小半年,等到八九月份的時候,夏大海家的第一批雞苗就長成了,籠雞生了蛋,就算是開始有了收益。畜生這個東西,吃進去的是飼料,生出來的都是錢,就連雞糞也可以賣出個好價錢,等到第一個雞蛋下來,王秀芝夫婦操勞了大半年才算是見了成果。
等雞長成後,夏大海就有的忙了,出糞量起來了,收拾雞圈就得勤著些,喂水喂料撿雞蛋也得花不少精力,好在每日至少有進項,投入進去的錢生了錢,能看到了收益,夏大海臉上看著才有了些許輕鬆。
等場子裡活計多了後,夏大海平日就不勤著往村子裡跑了,中午午休就在雞舍邊搭的兩間磚房子裡,雖簡陋了些,卻也能住人,媳婦兒給打理的乾乾淨淨,看著也是個家的樣子。有時候早上去了雞舍,他待到黑間兒睡覺的時候才回去。王秀芝也一樣,忙起來後兩邊跑總歸是麻煩了些。要不是因為場子裡的小房子住著四口人擠了些,晚上她也不樂意回去睡。婆媳間常日待在一塊兒,處久了就覺出矛盾多了,尤其倆人在育兒待事上觀念的不符,常鬨些不愉快。
中午或晚上吃飯的時候他們一家四口子人就在場子裡吃,吃過飯後才一道兒回村兒裡的老屋。搞養殖沒幾個月後夏大海一家就和老人們分了灶,兩家人分開吃對雙方來說都輕便點兒,夏大海忙碌起來也沒點兒,太遲了一家人總等著也不是回事兒。也就年關裡或家裡要待客時一大家人才有機會坐上一張桌子。
那是臘月臨近年關的一個日子,夏老漢一家老小準備年節裡的吃食,老頭兒把夏大海喚出裡屋與兒子商量了一件大事兒。
“海,今年養雞還中不?”
“還中,明年計劃把六個棚都開起來。”
“手裡的錢兒不緊張?”
“沒甚大問題。”
“是這,給老二說的媳婦也成咧,家裡彩禮還差個五萬,大想和你開口借個兩萬塊錢咧。”
聽了父親說這話,夏大海麵露了難色,半晌後吞吐著對著父親說道:“黑間兒俺和秀芝說說,沒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