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的姓名,原是與康無關的,隻因我在看《天龍八部》的時候,發現康敏一角與她的性格頗為相似,就此在心中暗暗把她稱為小康了。
小康深受其母寵愛,且不說母親事事順她心意吧,就連對她的責罵也是溫言軟語。如果我在幾家人同遊時,表現出一絲興趣痿痿,我媽必定會覺得我掃了大家的興,然後劈頭蓋臉一頓罵,總得叫我端著不情不願的笑臉,才算罷休。可若同樣的情形放在小康身上,小康的媽媽會好言安撫,或是許以吃食或是玩具,順了小康的意後,小康也會擺出不情不願的架勢,以表勉強同意。子女做到這種地步應該再無煩惱了吧!
我自小總是深覺貧苦,無論精神還是物質,可能精神上就是媽媽在初中對我的評價——爹不疼,娘不愛,又無親戚得以相靠;若論物質,便是因著父母以為我上的是全托的學校,一應物什俱全,斷花不著什麼錢,所以也沒給過我什麼零花錢。小康好像從一年級起就是擁有“巨額財富”的“富婆”,學校小賣部的東西,隻要是她相中的,皆能全款拿下。初中時,爸爸才開始每月給我五十。因為媽媽從不支錢給我添置書籍,所以這些錢最終大多是變成兩本書,若有餘錢才會買些零食、飾品。按說我本是優渥人家的孩子,可卻時常感到窘迫,父母的朋友聚餐時,我看上了一個妹妹的手鏈,卻不敢向父母提出購買同款的願望。後來,妹妹的手鏈突然斷了,我立馬爬到桌下尋找斷珠,然後藏起了其中一個。妹妹的手鏈缺少了一個珠子,再也穿不起來了,而我因此得到了一個寶貝。我深知這種行為是可鄙的,或許我對自己的厭棄就是從那時起的,可我不能對那個亮閃閃的珠子說不。小康一年四季都有新衣服;媽媽說衣服隻要夠穿就行,所以我每個季節隻有一雙鞋子。貧困如我,自然便成了小康的朋友。
初中時,我和小康是“兄弟班”的同學,放學後要去同一家“小餐桌”吃飯,在學校到“小餐桌”的路上,是每周都會上新的各色店鋪,如今我也會時常夢到那條代表一切新奇的路。所以我和小康每天都要在店鋪裡逛到不得不去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