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爺仁政治下,怎會因為我要救人性命,便治罪於我呢?你休要信口雌黃,汙蔑聖上。”
殷真真沒將戚窮那毫無底氣的叫囂放在心上。
許是接受了現實,戚窮像鬥敗的公雞一樣,垂頭耷腦,沒有生氣。1
“不論恩人相信與否,小人確實不知是被何人追殺。”
“那你因何遠赴京師?”
“聽聞太子監國,小人特來投靠太子。”
“太子身邊能人頗多,你怎麼如此確定能入得了他的法眼?”
“小人雖不才,卻願做太子手中的一麵鏡子,明辨忠奸。”
戚窮自比魏征,真是好大的口氣。
“你還是沒有正麵回答我的問題,你怎麼如此確定能入得了太子的法眼?”
戚窮顧慮重重,不再答話。
殷真真也不強求。從微表情來分析,人即便是沉默,也會透露出很多信息。
“那我來猜一下。所謂拋磚引玉,你寄希望敲開太子府門的那塊敲門磚應當是與鹽茶道貪汙受賄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