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有多少愛不能重來(1)……(2 / 2)

生不逢時 人間小月亮 3703 字 9個月前

上學騎車要越過兩個村,闖一次馬路。

大路時間比較慢,她們一般都走偏僻的羊腸小路,左拐右穿,不久便出了村子。即使這樣,總路程往往也要騎上一個小時。

她們走後,小睡片刻大人也該起床,收拾東西,騎行去幾公裡外的塑料廠。

顧香玲總是會按喜好給祁茉跟丈夫煮倆雞蛋,給自己衝了一碗雞蛋湯,滴上兩滴香油,撒上一把蔥花,一飲而儘。隨後裝備了一家的乾糧,留著當午餐。

塑料廠在西北頭的另一個村,要經過麥田、住戶以及大片的果園還有一張條的水泥路。

路上總駐紮著幾個大型的發電設備,畫著黑色的骷髏頭,標著毛骨悚然的“禁止觸摸,小心過電”八個大字。

那個村子儘頭是個鐵塔,塑料廠是成堆存在的,外麵烏煙瘴氣,黑水任流,氣味熏鼻,裡麵的地方闊達寬敞,堆滿了白色塊狀的塑料垃圾,蒼蠅在周圍亂飛,臭蟲蟻類滿地爬。

工人會分成五到六組,每兩到三個一組,撿拾一個塑料件,也稱為“大包袋”。

它的實質是由鐵絲捆綁成群的垃圾擠壓形成的,大部分都是正方形,長寬高均等,約三米多。

嗡嗡作響的鏟車每次都會將這個的白色龐然大物運到員工麵前,等待員工進行這次的撿拾任務。

這些怪獸最輕的也有幾噸,鐵絲又粗又硬,靈活的小青年會攀爬到它的頂端,手握大剪鉗,嘎嘣一下,散發著腐朽惡臭的大包袋就如天女散花般爆開了。

青年往往在大包袋爆開之前跳到臨近的鏟車上,防止渾身屎臭味的摔傷。

縱觀整個工廠,四四方方,塑料件占據四分之三,剩下的是東南夾角的茅廁,隨意搭建的,冬不避雪,夏不避雨。

就在這種臭氣熏天原始人一樣的生活環境下,祁茉與顧香玲一乾就是三年。

每次回家都要用刷子使勁地清洗指甲縫,才能除掉裡麵的屎臭味和黑油。

埋汰的鼻子裡都是黑灰,撕扯塑料袋時間長了,手指不僅起了厚厚的繭子,就連指尖縫裡都塞滿了厚厚的肉絲,凸起的指甲像極了一個個被壓實的小山丘。

大人們要等到天黑才下班,當他們從塑料廠騎車回家的時候,時姝跟時藜已經在家門口等候了。

在這將近四十多分鐘的路程,她們通常會借著前屋人家客廳裡玻璃透過的燈光,蹲在家門口寫作業,時藜讚譽她們堪比西漢匡衡,簡稱這一行為為“隔屋借光”。

不論早上還是晚上,走“夜路”好像已經成了他們的家常便飯。

時姝記得有一天傍晚下學回家,她跟時藜又蹲在家門口,兩個人背靠背依偎在牆角,前屋的張奶奶從塑料袋中拿出兩個包子,遞到她們跟前。

時藜經常嘴饞,那天,她一邊吃包子,一邊對著時姝說,她前陣子看著同桌吃荔枝,嘴裡流下了口水。

以前她們也有數不儘的荔枝。她望著那生疏的手法,好想上前去指導一下,可又怕他會說,你這麼會吃,以前家裡是販水果的吧?怎麼現在落到這種地步?

張奶奶臨走前的最後一句話,讓時姝潸然,“瞧瞧我們曉藝,都沒吃過這種苦,比起時家姐妹,她得知足啊!再過七個月就是五年級的學生了,還天天嚷嚷著要一台鋼琴……”

那天的包子很好吃,卻不是家的味道。

時書還在時,祁茉經常包豬肉芹菜餃,肚子大,肉餡多,一家人圍在桌子旁,邊吃邊說,一碗又一碗。

時書去世的那幾年,祁茉很少買豬肉了,除了家裡過節包回肉包子,就不再動葷了。

日子過得很拮據,吃一頓像樣的肉已經成了一家人的奢侈。

撿塑料掙來的錢就僅僅夠養家糊口,填飽肚子,柴米油鹽都得精打細算,一家人活活把日子過成了“想馬兒跑的快,又想馬兒不吃草”。

生活不儘人意也就罷了,學校的日子也不能苦儘甘來。

求學的日子,就像一隻黑色吸食著人鮮血的蝙蝠,飽受著折磨,一點點把精力消磨殆儘,直至乾瘦如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