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你本來就不想管彆人的閒事……(1 / 2)

隨筆 4018895 2775 字 10個月前

你本來就不想管彆人的閒事,但恰恰又遇到了一個愛找你訴苦、喜歡和你親近的同事或朋友,他非要跟你說說他在主管手下的不公正待遇,他和另一個同事之間的矛盾。這讓你不厭其煩,但出於禮貌,你又不好拒絕。這也常常讓你左右為難。不管你遇到的是什麼樣的人,隻要記住一點:對於圈子裡的紛爭,你離得越遠越好!

這個時候,你可以借口很忙。在他有開口的趨勢的時候,你就要做出“忙得不能抽身”的樣子。凡是想訴苦的人,隻要你給了他一隻耳朵,他們就會沒完沒了。即使你隻是聽聽,什麼也沒說,但隻要被他的“仇人”看到你們之間的親近,你對他的“同情”,那麼,這個時候你就已經被卷入一場莫名的紛爭中了。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裝傻”。裝做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關心。如果你總是用“是嗎?”“我不太清楚”來敷衍對方,他就會覺得跟你說不到一塊兒去。於是,你就輕易地逃離苦海了。

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叫做“鄰裡效應”。美國社會學家巴薩德1920年代研究了費城的5000份結婚申請書,發現三分之一的夫婦,婚前住在五個街區之內的範圍中。

有個心理學家開過這樣一個玩笑,他說,如果你想追一個女孩子,千萬不要每天都給她寫信,因為她有可能因此而愛上郵差。

因此,我們要想與人建立親密關係,需要主動與人多接觸,多聯係。每與人多接觸一次,他人對你的印象就更深一點。對於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來說,或許懂得這個道理,但是困難的是,不知道如何主動跟人聯係,如何主動與人保持聯絡。

有一家保險公司曾對20歲至49歲的人進行“人生課題的意識調查”,結果發現,不同年齡層的人都認為,“結交朋友”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可有趣的是,人都有“惰性、怯性”,都習慣於待在一個“舒適區”裡,而疏於主動結交朋友,也少主動與朋友們聯係;每個人都渴望認識好朋友,卻吝於“先給予、先付出、先主動”伸出友誼之手。很多人不願意主動打個電話問候朋友。

小娟已超過適婚年齡,但一直孑然獨處。其實,她非常喜歡某一位男士,而這位男士對她也有好感,但他們兩人一直保持若即若離的平淡關係。

朋友曾告訴她:“你可以主動一點,約他吃飯、看電影、逛街啊,你總要為自己製造點機會啊!”可是,小娟卻回答說:“這不是我的風格!”“是的,這不是你的風格,但你知道嗎,‘你的風格’也許會讓你一直等,等到你變成老姑娘!”朋友說。

沒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但那些風格就是對的嗎?如果不主動親近彆人,不主動結交朋友,隻等待“彆人來發掘我的優點”,那麼,你的人際關係就很難突破!

有人委屈地說:“我不是不友善,我隻是太害羞了!”或“我很好相處,隻是不好意思找你!”的確,“害羞”、“不好意思”,都是我們與彆人溝通的“心理障礙”,我們一定要把它除去。

在公司裡,夏雨是個人人羨慕的角色:大學剛畢業就當上了“總秘”,成了離老板最近的人。“你的工作最接近高層,最容易得到老板的歡心,也最容易高升。”同事們的說法讓夏雨著實興奮了一陣。

夏雨是在一個比較優越的環境下長大的,爸爸是一家企業的領導,媽媽是機關乾部。因為父母的關係,身邊的人對她都是客客氣氣的。從小學到大學,她在彆人的讚揚聲中長大,不懂得什麼是“迎合”,向來是彆人逗她說話,她卻不知道如何在交談中尋找話題。

正因如此,進入公司一個月後,她為如何與領導相處犯了難。不管怎樣下決心,有很多話她都說不出口,哪怕是一些很正常的話,在她看來,那都是在討好老板。一開始老板還對她問長問短,而她除了有問必答外,也絕不多說什麼。

漸漸地,她發現老板不太和她閒聊了,即使說話,也局限在工作範圍內。工作剛開始,她和老板的關係就陷入了僵局。

想做、該做、能做的事情要主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