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也就是徐瓔最主要的設計,人數過多,魚龍混雜,可鑽的空子很多,誰都有可能走到她身邊,比起以前定崗時,接近她的機會更大了。
聽了徐瓔的解釋,徐琅仍有遲疑,最後徐瓔拍板:“我唯一信得過的人隻有姐姐,抽選輪崗人員的要務就交給你好了。”
這無疑是把身家性命都交付到徐琅手裡,而且除了她,確實無人可以擔此重任,徐琅一聽,肩負保護徐瓔之責,立刻道:“陛下放心,琅一定不負所托。”
“此外,還有一事。”徐瓔琢磨了幾日,決定把一件要事交給徐琅去辦。
費儘心思折騰這麼久還沒死,這幾日思來想去,她覺得不該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劉緒、章餘那邊任他們搞朝堂鬥爭,同時她也可以調轉方向,把眼光投向最終目的——亡國。
既然她死後還要判定有沒有亡國,不如直接一步到位,亡國、被殺兩手抓,免得好不容易被殺了,結果國沒亡掉,回溯到起點重開。
要是最後辛辛苦苦大半年,一朝回到解放前,打出那樣一個結局,她大概真的會瘋。
徐瓔策劃走走暴君路線,前期討人嫌,而後逐漸施壓,激起民憤,起義推翻她。
現在她給徐琅的印象還是胸懷抱負,預備大展拳腳開創盛世,所以不能直接跟她說,隻得采取迂回政策。
徐瓔道:“古語雲,君舟民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若得到百姓的支持,劉相等人則再不是問題。但百姓距離我們太遠,不了解我們,致使他們無法理解我的政令,產生抵觸之心,故而宣傳極為重要。”
徐琅坐直身體認真聽,一點就通,頗為認同地點頭,猜測道:“陛下是想讓我派人混在人群中,為陛下造勢?”
徐瓔搖頭,徐琅說的是讓人假扮成民眾帶頭吹捧她,這招很多人在做大事前都用過,主要是利用從眾心理,這套路太容易成功,絕不能用。
“不,那是欺騙。”徐瓔大手一揮,義正辭嚴:“我們要以官府出麵進行闡釋,既具有權威,百姓安心,又促進了官民感情,更加有利於政令的推行。”
才不是。
朝廷做的好不好,民眾心裡都是有杆秤的,在這個官府大過天的時代,誰敢公然說句官府不好?那叫謀逆。
若是不喜歡,你還強迫他們必須接受,越是這樣就越容易逆反。
徐瓔偷換概念,將推行政令與自誇自擂混淆,她讓徐琅去做的便是後者,官方吹捧皇帝做得有多好,哪裡好。
華夏崇尚低調謙遜,做出點小成績就把自己看得天上有地下無的,目空一切,終究會敗去好感。
而且一句兩句便罷,年年都吹,誇讚也就不值錢了。
此外,眾多的鮮花與掌聲把她推向高位,百姓對她就會有高期待,高要求,她要是做不出什麼成績,德不配位,必有反噬。
徐琅似懂非懂,感覺徐瓔的話很有道理,但又莫名覺得似乎有哪裡不太對勁。
不等徐琅想明白,就在徐瓔的“姐姐我隻有你了”“隻有姐姐能幫我做成此事”等一係列的話語之下,徐琅激情澎湃,當即一口應下。
等徐琅走出徐瓔的屋子,徐琅開始發愁,怎樣才能達成徐瓔所說的效果,她真正動手要做的時候才發現,現實與徐瓔說的似乎有點矛盾……
徐瓔這邊開啟新征途,北狄可不好過了,坦木湖不甘心就此臣服,也不好違背可汗之命。
一籌莫展之際,延節找上來:“此時夏承烈遠在北狄王庭,那麼幽州必然兵力空虛,不如我們一舉攻破,也生擒了他們的女皇帝,以此逼迫晉朝歸還可汗,退兵。”
坦木湖大吃一驚,“你要違父汗之令?”
可汗年輕時掃定草原,脾氣很不好,誰違背他的命令,他就宰了喂狼。多年過去,雖年高體弱,溺於享樂,但當年震懾八方的威力仍在。
“這是為了救可汗,若不這樣,北狄從此就要跪在晉國腳下,你如果願意,那我就不再多勸了。”
延節言罷,轉過身,抬腳就走,似乎對坦木湖非常失望。
坦木湖的怒火一下被挑起來,延節這是瞧不起他,認為他膽小懦弱?
他坦木湖就不是個縮頭縮腦的。
延節說的不無道理,要麼攻打幽州,捉了女皇帝換可汗,要麼乖乖縮回草原,再不能在邊境肆意橫行,怎樣看,都是前者都更值得。
至於會不會失敗,惹怒晉朝殺可汗,坦木湖從未考慮過,他相信自己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