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婿 送上門來的便宜夫郎(1 / 2)

淩思語聽了這話,一口茶險些噴了出來。

她將茶杯放下,一臉震驚地看著元向依:“不是吧,你來真的?”

元向依握住她的手,歎了口氣:“小語,我已經十八歲,再不議親的話,隻怕婚姻大事再難由自己做主了。”

像她這等身負戰功的戍邊女將,哪怕再想在大漠自由馳騁,也不得不屈服於世俗的眼光。何況在聖上看來,她成婚後便可久居盛京,成為掌控她父兄的籌碼。

天子考量,向來如此。一個在可控範圍內忠心耿耿的將軍府,更能讓他放心。

淩思語比她小上兩歲,也還未經曆過前世那些事情,自然難以理解她的想法:“若是不能嫁給喜歡的人,這輩子我寧可不嫁。”

元向依有意哄她,柔聲道:“好好好,那我們小語喜歡什麼樣的呢?”

淩思語掰著手指,一條一條數了過來:“要身材高大、豐神俊朗,武藝高強,最好像我爹一樣是武將出身,還要知根知底,會疼人。”

元向依聽了半天,這描述的人,不還是她大哥麼?

她微微笑了起來,就聽淩思語問她:“你呢?你要挑夫婿的話,總得有個參照的樣子吧?”

雖然已經決定搶在賜婚前把自己嫁出去,元向依卻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心頭一片迷霧籠罩,半晌才道:“我與你想的不一樣。若我來選,首先皮相一定要好,其次最好是讀書人,如此才是名士風流。”

淩思語了然地點了點頭:“你向來如此,我懂得。你五歲的時候,勇毅侯攜幼子進京,你看人家玉雪可愛,硬是抱著那團子不撒手,還親了人家一口……”

元向依也記得這樁事,頓覺尷尬,立刻讓她打住:“小時候不懂事,不提了不提了。”

淩思語乘勝追擊:“依依,若論起女子沉迷美色,你可當之無愧是我澧朝第一。”

“而且,元氏也是以武持家,你竟然喜歡讀書人,你父兄知道了焉能同意?”

元向依趴在桌上,聲音悶悶的:“是我嫁,又不是他們嫁,管那麼多。”

她早就想過,若和武將聯姻,難免會被聖上猜疑擁兵自重,內有反心,隻有嫁與文臣,尤其是閒職文臣,才能確保無虞。

淩思語見她不像玩笑,神色終於認真起來:“若你說的是實話,我倒知道有個地方,適合你挑選夫婿。”

元向依來了精神,從桌麵上撐起身子:“真的?你可彆騙我,說來聽聽。”

淩思語附在她耳邊道:“殿試明日就放榜了,你不如效仿京中貴女,去榜下捉一個順眼的夫婿回來。”

*

雖說淩思語的主意聽起來不靠譜,但也可以一試。畢竟她隻有兩天,時間實在緊迫。

自澧朝立國以來,重文輕武蔚然成風,就形成了這榜下捉婿的習俗。放榜當日,京中世家大多會安排孔武有力的家丁候著,隻要看榜之人得以高中,就想辦法把人帶回去做自家女婿,敲暈綁架都有,無所不用其極。

因為場麵混亂,不乏已有家室的考生被帶走,甚至有年逾古稀的,也被趁亂拖了回去,鬨得啼笑皆非。

為免節外生枝,元向依天不亮就獨自騎馬外出,連小桃也沒有帶在身邊。

趕到禮部時,天色剛蒙蒙亮,元向依邊打著哈欠拴好了馬,拄著自己的紅纓槍立在一旁,挨個數過南牆皇榜上的名字。

榜首之人名為溫衡,就是俗稱的狀元郎了,不知是個怎樣的人。隻是榜上的前三名,通常會被世家哄搶,應該沒她什麼事情。

想到這裡,她默默往牆邊又挪了挪。

為了方便今日行事,她並未做尋常女子一般裝扮,而是換了一身絳紅色短打勁裝,烏黑長發在腦後高高束起,顯得乾淨利落。初升的朝陽映襯下,箭袖中繡著的金線都在閃閃發光。

隻是她等了許久,直到天光大亮,都沒有一個人來。

奇怪,這屆考生看榜如此不積極麼?聽說往年放榜時,都是摩肩接踵的熱鬨場麵,她還真想見識見識。

不僅考生如此,傳說中的那些世家家丁們,更是一個也沒出現。

是她孤陋寡聞了麼?莫非如今世道,榜下捉婿已經不時興了?

她心裡正思量,就見遠遠有一人,自長街儘頭緩步而來。

日光在他腳下,破碎成金色的細屑。他一身湖藍衣衫,寬袍廣袖,衣擺隨風微微浮動。雖是在這盛京繁華中,卻如同信步於青山碧水間,透出一種從容閒適。

這人膚色極白,五官卻精致而昳麗,一雙桃花眼瀲灩多情,舉手投足間儘顯儒雅風流,正是個品貌俱佳的少年郎。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身形修長清瘦,看起來比常人更文弱些,元向依毫不懷疑,自己一拳就能把他打趴下。

但這並不妨礙她欣賞眼前美景。她不得不承認,此人風華氣度,猶如芝蘭玉樹立於庭階,遠勝於盛京世家子弟。

她正看得出神,那人已緩緩走到她的麵前,對她拱手行禮:“姑娘在此,可是等人?”

元向依對他主動搭訕頗感意外,匆忙抱拳回了一禮,胡亂地“嗯”了一聲。

等到她反應過來時,才意識到自己原是該行女子的萬福禮。行伍裡待得久了,一時沒有注意失了禮數,不覺心下懊惱起來。

那人似乎不以為意,隻是薄唇邊漾起一絲笑意:“姑娘不記得我了?”

元向依盯著他一身湖藍衣袍,忽然心念一動。莫非他就是小桃口中提到的、上元節搭救她的藍衣公子?

如此倒是有緣,她心下感激,便大大方方道:“那日承蒙公子搭救,自當聊表謝意。在下元向依,還未請教公子尊姓大名?”

那人目光流露出讚許之意:“原來是貞武將軍,將軍威名在下亦有所耳聞,欽佩已久。”